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黑龍江省『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速讀
2022-04-27 07:46:1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

  2021年12月6日,省政府第8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黑龍江省『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12月16日,以省政府名義正式出臺。

  《規劃》由四部分組成。第一板塊為編制背景。第二板塊為總體要求,提出『十四五』時期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第三板塊為重點任務,提出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城鄉殘疾人就業創業等六個方面的任務和10個重點項目專欄。第四部分為規劃實施的機制。

  《規劃》突出保障和發展,注重保基本、兜底線、堵漏洞、強弱項,部分指標值設定略高於國家規劃指標。同時,更注重殘健融合,以及補齊短板與提高質量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共建相結合,讓更多殘疾人自強不息,過上更好更有尊嚴的生活。

  為進一步保障殘疾人民生、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推動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殘疾人平等權利,增強殘疾人自我發展能力,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印發《黑龍江省『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

  一、繪就藍圖

  一個主題

  以推動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殘疾人事業向著現代化邁進,不斷滿足殘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一條主線

  以兜底與扶持並舉、保障與發展並重為主線。

  五項指導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保基本兜底線

  堅持固根基提質量

  堅持統籌協調發展

  二、築牢底線

  就業是民生之本

  各級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應當拿出一定數量的崗位用於帶頭招錄(聘)和安置殘疾人就業,在堅持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前提下,對殘疾人能夠勝任的崗位,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殘疾人。

  殘疾人公益性崗位數量不少於人社部門開發總量的10%。

  對正式招錄(聘)殘疾人的用人單位將不超過20%的就業保障金給予殘疾人公益性崗位社保補貼扶持,對超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用人單位給予獎勵。

  持續實施『龍江陽光培訓——就業——增收鏈條式』就業創業服務品牌,扶持帶動殘疾人就業能力強的龍頭企業。

  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

  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動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機制,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殘疾人提供生活補貼,為一、二等級的重度殘疾人提供護理補貼。

  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逐步擴大到低保邊緣家庭殘疾人及其他困難殘疾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擴大到三、四級智力、精神殘疾人或其他殘疾人。

  按規定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做好對符合條件殘疾人的醫療救助,強化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的互補銜接,確保患病殘疾人得到及時有效救治,減輕困難殘疾人醫療費用負擔。

  三、平等共享

  (一)康復是生命的重建

  專業康復機構建設方面

  高標准完成省殘疾人服務中心設施改造,建成集康復、就業等為一體的具有綜合性、示范性、專業化的殘疾人服務設施。

  到2025年,全省80%以上的縣(市、區)開展精神障礙康復服務工作。

  力爭建成3個省級中醫康復中心,建立3個省級中醫康復技術推廣基地。並實現地市級殘疾人康復或托養設施全覆蓋。

  精准康復服務方面

  繼續實施殘疾人精准康復服務行動,持續實施『因人施策式』精准康復服務品牌,提昇康復服務質量,滿足殘疾人基本康復服務需求,逐步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

  托養照護服務方面

  依托縣、鄉級醫療衛生、社會福利、養老服務機構、托養機構等,為年滿16周歲以上的特困殘疾人提供集中照護、日間照料、居家服務、鄰裡互助等各種形式的托養服務和照護幫扶。

  輔具適配服務方面

  實施公益性適配服務,開展『龍江輔具千裡行』行動。

  推廣社區輔助器具租賃、回收、維修等服務,實施『愛心傳遞循環使用共享輪椅』等公益性項目,逐步實現線上線下輔助器具服務網絡建設。

  (二)特殊教育是幫助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

  持續實施『一人一案式』融合教育品牌,全省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9%。

  全面推進各學段融合教育,進一步完善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特殊教育學校為骨乾、送教服務為補充的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服務體系。

  著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提高殘疾學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比例,確保完成義務教育且有意願的殘疾青少年都能接受適宜的職業教育。

  穩步推進殘疾人高等教育,支持高校開展殘疾人融合教育。

  全面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職業技能提昇行動,面向殘疾人大規模開展針對市場需求的職業培訓。

  (三)文化和體育是展示殘疾人自強不息精神風貌的重要窗口

  鼓勵殘疾人參加『書香中國閱讀有我』和『書香龍江』等公共文化活動,支持開展『殘疾人文化周』等殘疾人群眾性文化活動。

  實施殘疾人文化進家庭『五個一』項目5000戶。

  鼓勵廣大殘疾人參與全民健身活動,將殘疾人娛樂性、趣味性文體活動融入全民文化活動之中。

  重視為殘疾人服務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培養1000名殘疾人健身指導員。

  建立健全運動員、教練員獎勵機制,在實現省運會與省殘運會同城同期舉辦的基礎上,實現同獎。

  四、讓法治『陽光』照亮殘疾人生活

  健全殘疾人權益保障法規規章體系,涉及殘疾人的立法應充分論證,廣泛征詢殘疾人、殘疾人組織和社會各方面意見。

  開展殘疾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八五』普法專項行動。

  積極推進全省殘疾人服務熱線『12385』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並網建設,為殘疾人提供『7×24小時』全天候人工服務。

  五、讓『城市有愛,生活無礙』

  交通運輸方面

  城市主要道路、主要商業區和大型居住區的人行天橋和人行地下通道配備無障礙設施,人行橫道交通信號燈逐步完善無障礙服務功能。

  公共停車場和大型居住區的停車場設置並標明無障礙停車位。

  客運船舶、公共汽車電車、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等公共交通工具逐步配備無障礙設備。

  居住環境方面

  對符合條件的城鎮殘疾人家庭優先配租公租房,不斷改善殘疾人居住條件。

  在鄉村建設行動、城市更新行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居住社區建設中統籌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

  持續實施『愛得其所』家庭無障礙改造品牌,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達到6.9萬戶。

  信息溝通交流方面

  政府新聞發布會配備同步速錄字幕、手語翻譯,推進影像制品、電視欄目加配字幕,鼓勵有條件的電視臺電視節目加配手語解說。

  推廣在公共服務機構和公共場所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和文字提示、手語、盲文等信息無障礙交流服務。

  便利普惠的電信服務方面

  加快政府政務、公共服務、電子商務、電子導航等信息無障礙建設,完善網絡及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電信服務無障礙,鼓勵推出電信資費優惠舉措。

  六、智慧城市建設,讓殘疾人生活更便捷

  普遍推廣殘疾人證電子證照的使用。

  推進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納入各地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殘疾人服務體系,推動數字化服務在助殘中的普惠應用。

  完善殘疾人口基礎數據,加強殘疾人服務大數據建設,實現多部門數據共享。

  在省互聯網+公安政務服務平臺打造『無障礙瀏覽』,關注弱勢群體參與政務服務的服務質量。

  提昇信息技術無障礙服務水平,推進公共服務信息無障礙優化。

  七、發揮殘疾人組織橋梁紐帶作用

  發揮殘聯組織在基層城鄉治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和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動政府、殘聯、社會等提供的服務與殘疾人需求精准對接,為殘疾人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精准化服務。

  積極參與國際殘疾人事務,深化中俄康復國際交流與合作。

  持續實施『關心你的殘疾人鄰居』助殘志願服務品牌,凝聚社會力量扶殘助殘。

  將扶殘助殘納入公民道德建設、文明創建活動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和扶殘助殘傳統美德,營造理解、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的文明社會氛圍。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