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17日訊 15日,本報記者與省農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大豆室組成『尋豆小分隊』,開啟保護點之外尋找野生大豆之旅。
地處高寒地區,橫跨10個緯度,野生大豆資源豐富……這使我省成為全國野生大豆類型最為豐富的省份。因此這趟尋『豆』之旅顯得意義非凡,又因結果的不確定性,使記者頗為忐忑。
尋:保護點外還有原生境
從哈爾濱市出發,沿著濱水大道走到呼蘭區楊林鄉附近,研究員畢影東突然將車停在路邊:『不出意外,這裡應該有野生大豆。』
剛下公路,畢影東他們就在前面興奮地喊:『找到了!有很多。』走近細看,野生大豆纏繞著藤條,盤旋而上。『看它多會選地兒。斜坡、潮濕、伴生植物豐富,非常適宜生長。』在省農科院副院長來永纔眼中,野生大豆『靈性』十足,『自帶』野外生存智慧。
來永纔進一步解釋道:『當年種子在次年只部分發芽,另一部分在土壤中處於休眠狀態,芽率卻不喪失。此後3至4年他們會陸續萌發,即使後兩年氣候不好遭遇了滅頂之災,它們也不會滅絕,這就保證了物種的延續。』
野生環境下自我調節能力如何產生、自我保護機制如何形成、體內哪種?進行調控、按何種規律被『喚醒』……對科研人員來講,這些『為什麼』,正是野生大豆魔力和魅力所在。
來永纔說:『劃定的保護點,只是其具有代表性,類型比較豐富。保護點之外,還有一些野生大豆原生境。』
難:研發之路道阻且長
畢影東說:『我們每年9月末、10月初都會兵分多路,到全省布網采集野生大豆信息。』長期的野外采集研究,讓他們練就了『火眼』與直覺,也因此,纔得以尋『豆』成功。
較之栽培大豆,野生大豆適應性強、耐逆、高蛋白等優異性狀特別明顯。『野生大豆蛋白含量非常高,牛羊特別愛吃。如果將這些優異性狀轉移到栽培大豆中,那我們就有了自己的「超級豆」。』畢影東說。
知易行難。研發之難,只有科研人員纔真正懂得。
就野生大豆本身而言,優異性狀與不利性狀有著很深的『羈絆』。舉例來講,野生大豆『炸莢』,豆子四散有利於『後代』繁衍,但對於現實收獲卻非常不利,而蛋白含量高則有益於現實。『研究中,我們發現兩者性狀是連鎖的,打破這種連鎖非常困難。』粒小、皮黑……諸多不利性狀實際很難剔除。
另外,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雜交選擇過程需經年累月。畢影東告訴記者,野生大豆與栽培大豆雜交產生的往往只是中間材料,雖具有某種優異特性,但綜合性狀不見得多好,需繼續用中間材料與栽培大豆雜交,如此一輪輪下來,需要幾代人的心血。
『研究需要愚公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持之以恆,纔會有收獲。』來永纔意味深長地說。
盼:如何保護需要細化標准
記者了解到,在我省7處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點中,有的地方野生大豆生活得很『舒適』,有的地方卻不盡如人意。
在采訪中記者也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說原生境就應該以『原』字為重,就要遵循適者生存的原則,任其自生自滅。即使野生大豆漸漸被吞蝕得沒有生存空間,也不能人為乾預。還有人說要盡量保持『純天然』,但也要適當采取有效措施,幫野生大豆『奪回』地盤,助其成為保護點內絕對優勢物種。
但有一點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護野生大豆原生境不能『一圈了之』,更不能越保護越少。如何對『癥』下藥,以精准跑贏時間,確保資源不喪失,是當下最重要的問題。
『目前我們在省農科院民主園區開展野生大豆資源異地保存,這是一種搶救性措施,能有效保護野生大豆的遺傳資源。』畢影東說,『相對於原生境保護,長期異地保存容易造成一些優異性狀的退化。所以做好原生境保護至關重要,當然這也需要每個原生境保護點都能夠實施標准化、規范化保護措施。』
據了解,農業農村部曾制定『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建設技術規范』,但對於野生大豆原生境保護,我省尚沒有專門的管理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