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從自動化到無人化 回訪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
2022-05-28 09:28: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易霞 姜斌 劉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七星分公司智慧農業農機中心。吳易霞張元強攝

水稻插秧完畢。吳易霞張元強攝

  牢記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堅持用養結合、綜合施策,確保黑土地不減少、不退化。北大荒為中國人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大作用,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農業要振興,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希望像建三江七星農場這樣的地方,國有農場的現代化農業能夠搞得更好、改革能搞得更好。

  場景回放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三江平原腹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糧食生產和收獲情況。他首先來到七星農場北大荒精准農業農機中心,詳細了解七星農場如何運用衛星定位、雲計算技術等,對萬畝田疇實現精准管理。隨後,在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上,幾臺收割機從遠處駛來,總書記一邊看收割稻田的景象,一邊了解大地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情況。

  接著總書記來到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向正在實驗室工作的科研人員了解谷物品質、土壤測試分析情況……

  五月的北大荒農業股份七星分公司,百萬畝水稻插秧工作剛剛結束。波光粼粼的稻田裡抹上新綠,生機盎然。

  三年多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鼓舞下,七星分公司不斷激發新動能、展現新作為。2018年至2021年,累計生產糧食56億斤,營收增幅達33%,利潤增幅達57%。

  『總書記對農業非常了解!』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副主任張少波說,習近平總書記來園區考察時,他為總書記作講解。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仿佛還在昨天。當天他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從土壤中提取微量元素的過程和目的。『聽完講解,總書記走上前來,一邊查看大屏幕上顯示的各項數據,一邊問我們是怎麼給土壤補充鋅、硒元素的。我回答是通過飛機航化作業,對葉面噴施鋅肥、硒肥。總書記點了點頭說,這是通過對植株體施肥進行補充。』

  總書記對農業的了解重視以及對農業科研人員的關心,讓七星分公司農業科技園區的技術人員深受感動。

  為了保護好利用好這片『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七星分公司加快推廣保護性耕作,探索農業生產綠色管理新模式,構建耕地地力監測體系。利用研發中心省級黑土地保護重點實驗室對土壤養分、重金屬、農藥殘留等進行全面檢測,為科學施肥施藥、保護耕地質量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七星分公司通過探索『秸稈還田+有機肥替代化肥』的應用,促進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1個等級,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年提昇0.01個百分點,實現了耕地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每年減少肥料施用2000噸,保護性耕作減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降低0.02g/cm^3。

  在七星分公司智慧農業農機中心,工作人員陸向導剛給履行完『使命』的插秧機做完維護,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來考察時的場景,他說,作為10名農機手中最年輕的黨員,能見到總書記終生難忘。『當總書記講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時,我非常激動和高興,也深受鼓舞。』

  陸向導一家三代都是農場職工,經過幾代人努力,現在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富饒的北大倉。目前,七星分公司農機總動力達到44.86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7%,農機裝備水平和效率全國領先。

  從自動化到無人化成效顯著,只用了三年多。如今,七星的智慧農業已漸入『快車道』,重點打造了無人農機智能管控作業試驗基地,開通了黑龍江農墾首個5G基站,大力開展5G應用場景下的無人農機作業技術研究,實現了耕、種、管、收等主要環節的無人化、智能化作業。建設了15000畝無人農場示范區,推動人工智能、北斗衛星、信息遙感等現代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真正用智慧賦能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張景會是七星分公司的科技示范戶也是全國種糧大戶,在建三江是個『種地明星』。

  『總書記來的前一天剛下過雨,地裡又濕又滑。看到總書記來了,俺連忙跑過去,深一腳淺一腳,一口氣跑了六七十米。』張景會笑著說,『總書記怕俺們摔著,讓慢些跑,別著急。』

  『回憶起當時情景,至今仍無比清晰。總書記心系北大荒,關心職工群眾生活,作為全國先進科技示范戶,我覺得自己就應該起好帶頭作用。多年來,我在承包的352畝水稻田裡積極探索應用科學種植新技術,通過機械代替人工、應用高效施肥技術和強化農時、農藝標准來確保種地收益,做到精細化管理。』張景會說。

  近幾年,七星分公司重點開展機插側深施肥、智能節水灌溉、智能葉齡診斷、水稻分段收獲等多項實用性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覆蓋面積460餘萬畝,累計為農戶增加經濟效益5.3億元。同時推廣應用衛星導航輔助直行插秧、割曬機械監測系統、衛星平地等實用性新技術面積達40%以上,對現有10餘套平臺、系統進行整合,打造一個功能全面的水稻生產智能管控平臺。通過推廣『水稻標准種植模式』和『水稻高產數字管控模式』,使農業生產由粗放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比2018年畝節本增效100元左右。張景會說,現在地裡都是『慧眼』,可實時監測氣溫、濕度、?情和作物生長情況,就連買農資、領補貼、貸款都能在網上搞定,太方便了。

  總書記說希望職工的生活越來越幸福,張景會由衷感慨道:『靠種地過上好日子,靠科技有了好奔頭,知足快樂。』

責任編輯:王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