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8日訊 (記者 楊帆)8日,高考第二日文綜考試結束後,東北網記者采訪到哈三中地理組教師王清斌對全國高考地理乙卷進行權威解析。他說,2022年高考地理乙卷總體上穩字當頭,延續了近些年的命題風格及題型結構,文字、圖表信息量合理,學生答題感覺相對從容。創新性強,綜合性強,知識點的蓋度廣,難度適中,注重了主乾知識和地理學科基本素養的考查。
遵循新課標的要求貫徹了地理課堂的德育功能
試題結合時事熱點,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背景,選取依托自身特色優勢資源,因地制宜,取得的巨大成績為案例創設試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與時代使命感。如第4?6題,展現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依托當地特色的畜種?牛,走出一條具有區域特色和現代化特點的產業扶貧之路,考查學生對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理解以及人們依托自然環境發展農業生產的認識。
強調對課標規定基礎知識的深刻理解、基本方法與能力的靈活運用
試題在於引導教學依據課標制定教學目標、落實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如第1?3題,以我國4個一線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區和中心城區以外地區人口數量變化為案例,分析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變化的特點及其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考查了人口與聚落的知識主乾,學生通過認真審題,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稍加綜合分析即可以得出正確結論,既考查了知識與技能,又為學生進一步解決後續問題建立了信心。
再如第37題,通過一系列具有進階性、創造性的設問,要求學生綜合內、外力因素,對不同地點海岸線變化的方向和幅度進行描述、概括和比較,引導學生突破『氣候變暖必然導致海平面上昇』的思維定勢。能夠引導今後的地理課堂教學,助推學生建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以及敢於突破的創新精神的培養。這是一道極具區分度的試題,概念較多,且反復比較,只有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纔能夠把握好。
強化地理實踐力彰顯學科素養
試題注重考查學生借助圖表獲取和處理復雜地理信息,設計和實施地理調查活動的能力。如第7?8題,給出黃河2次洪水過程的水位與流量關系圖,考查學生運用圖表資料分析復雜地理信息的能力。再如第9?11題,研究不同時間、不同高度的風向圖,著眼更大尺度上的氣壓場特點,分析地理事象在不同空間尺度的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深化對尺度概念的認識,理解不同尺度對同一地區地理現象的綜合、復雜且具有差異的影響。充分考驗思維能力,但凡不熟悉風的符號、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場等內容當中的任何兩個,題目都很難解決。
立足人地關系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試題選取與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區域發展、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作為試題素材,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視角關注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如第36題,借助以色列開展海水淡化的案例,探討以色列通過海水淡化緩解淡水資源短缺的相關問題,從地理位置、氣候、資源、人口等多個要素,綜合分析海水淡化廠的區位條件及產生影響,引導學生從多要素綜合的角度認識地理事物的整體性與人地關系的復雜性。再如第44題,尾氣氮沈降對於禾本科和豆本牧草的影響,亦是充分利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分析和理解自然環境的演變過程。
強化『五育』融合注重全面發展
試題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加強美育教育,旨在促進學生提昇審美能力。如全國高考地理乙卷第43題,要求學生既理解觀景臺可以滿足旅游者的審美需求,又辯證分析觀景臺作為旅游景觀對旅游者審美的影響,提昇學生在旅游活動中發現美、欣賞美、評價美的能力。
王清斌認為,本套試題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區域性和綜合性兩大學科特點,創新性強,對今後地理學習的指導性強。引導教學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打破追求唯一標准答案、總結答題套路等導致學生思維僵化、固化的學習與復習備考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摒棄依靠『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獲取高分的學習方法。

哈三中地理教師王清斌。
教師簡介:
王清斌,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地理組教師,中國共產黨黨員,畢業於東北師范大學地理教育專業,中學地理高級教師,哈爾濱市地理學科骨乾教師,哈爾濱市優秀教師,哈爾濱市優秀共產黨員,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研究先進個人,高三地理學科備課組長。參編《中學地理學習考試地圖冊》、《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指導與訓練》、《中學地理復習考試地圖冊》(完全版)、《新高考區域地理導學》、《最新初中實用地圖冊》、《區域地理學習考試地圖冊》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