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成為當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長空間、『第六感官』。後疫情時代,數字經濟和網絡安全作為『互聯網+思政』的『最大變量』,必將成為推動思政工作發展的『最大增量』。『互聯網+思政』亟須提昇思想深度、理論厚度、技術維度、時代速度及應用效度,充分借助區塊鏈、AloT(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重塑思政工作的時空環境,利用校園數字信息化系統的交互延伸實現主流價值的『涵濡至治』,通過深耕細作、固本培元、凝心鑄魂實現『最大變量』到『最大增量』的轉化,以期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隱性智慧化教育成效。
把握時代屬性:錨定當前學校網絡思政工作的新任務
新時代賦予新任務,『互聯網+思政』不是簡單相加,而是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載體和抓手,疊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屬性和教育屬性,體現跨界融合、創新驅動、交互共享、開放自由等特征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這種互聯網與思政工作的深層融合和緊密契合,能夠讓數字信息技術優勢『最大限度發揮』,讓思政工作『隨時在線』,真正凝聚起網絡社會正確價值觀教育的群眾基礎。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思政』使傳統思政工作在廣闊的網絡空間更加生動鮮活,也衍生出更多的工作場景:網絡黨建團建、網絡理論宣講、網絡心理諮詢、網絡知識競賽、網絡輿情治理等。互聯網的服務力、吸引力和成長力拓展了思政工作的全面性、兼容性與應用性,對於思政工作的理念、手段、基層工作都是全方位的優化革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可以大大縮小思政教育的地域性差異,減少青少年對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阻抗』,提昇『傳播覆蓋率』和『信息抵達率』,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總結規律遵循:充分把握學校網絡思政工作的內在矛盾
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思政』具有自身的矛盾與規律,新任務也正是由新矛盾所決定的。從當前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基本情況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供給內容的泛在性與學生需求的精准性之間的矛盾。伴隨數字信息化技術的更新迭代,網絡思政工作成效越來越多地體現於學生用戶用『參與度』『活躍度』『滿意度』進行投票的評價結果。線上網絡空間環境要求思政工作者充分運用自己的虛擬角色開展活動,克服角色適配錯誤,增強內容適配度,充分利用啟發式、情境式、任務驅動式等方法激活思政空間生態。二是網絡信息內容良莠不齊與網絡空間內容治理能力之間的矛盾。網絡空間高度開放和包容,表達主體構成復雜,內容形態迭代較快,容易產生一系列信息傳播失范現象。因此,在網絡思政工作推進中需要實現從粗放式到集約精准化的轉變,進行『定制化滴灌』。在話語體系構建中要建立靈動、科學的『中轉』翻譯機制,盡量避免過於文件化、政治化、宏大敘事化的傾向,努力貼合『00後』一代生活化與主體化的價值訴求。三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一元化與網絡文化多樣化之間的矛盾。當前,網絡空間信息多元化、輿論多樣化,各種價值觀念互相交流、交鋒和交融,對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思想的挑戰日益凸顯。同時,廣大青少年學生正處在理想信念的塑造期、思維方式的培育期、心理成熟的成長期,由於政治敏銳性較弱、政治鑒別力較差、生活閱歷較淺,價值觀念更容易受到衝擊和影響。
拓展工作格局:著力構建學校網絡思政育人『同心圓』
後疫情時代『互聯網+思政』的工作應聚焦化解內在矛盾,不斷守正創新,著力建構一體化網絡育人共同體,深化體系化研究、功能化研究、專業化研究,著力拓展融合共生的工作格局。要進一步拓展創新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域對象。消除當前學校思政工作中的『盲點』,力求實現各項工作內容之間的互動協同,融通各領域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以最大程度實現優勢互補。使用Vlog、知乎、微博超話、小紅書等新媒介,打造網絡話語交流室、主題網站、物聯網應用場景等有利於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校園思政陣地。要從實踐層面上實現主體間性轉向。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來分析,網絡空間的思政教育不是單一、穩定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一種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相互交往活動。傳統思政工作主體(如思政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的主體權利在網絡空間被弱化,制度性權威難以發揮作用。同時,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在網絡環境中的『信息差』『技術差』不斷縮小,甚至在特定領域,受教育者所掌握的網絡信息和技術可能高於部分教育者。在此條件下,思政工作主體原有的專業權威也被顯著消解。因此,只有在公平、信任、『潤物無聲』的話語溝通與交流中實現角色賦能,纔能形成虛實相融的網絡思政新生態,實現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探索。
優化工作理念:以互聯網思維重塑學校網絡思政教育生態
後疫情時代『互聯網+思政』的態勢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其落腳點在於以互聯網思維重塑網絡思政教育的環境、思維與方法,從戰略定位、場景應用、組織建構三個層面,全面重建思政教育生態。從戰略定位來看,要以戰略思維把握發展大勢,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教師利用網絡開展思政教育,推動校園各類網絡平臺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不斷深化『網絡思政』的內涵。從場景應用來看,要注重網絡思政媒介的縱深建設,在品牌化培育、系統化構建、分屏化設計的思路下,形成新型網絡平臺矩陣以及數據信息交互平臺,並根據『00後』學生的社交屬性,積極增強網絡互動應用的導向性。從組織建構來看,實踐理念共享化、創作內容精細化、過程管理系統化的三重創新勢在必行,要從思想引領、思路創意、思潮辨析三個方面,運用移動課堂、互動活動、交互體驗輕應用等多種形式,制作推出『互聯網+思政』系列精品內容,讓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有感情的事情變得有感覺,打造網絡育人新樣態。
前瞻發展方向:深入探討『互聯網+思政』的未來走向
後疫情時代『互聯網+思政』的未來走向應當充分凸顯時代性、政治性、人本性,著眼於培養時代新人的綜合素質,對標對表打造深度人本化育人體系,借助數字信息化技術賦能思政教育。要探索更加科學的價值評價體系。在世界觀教育、政治觀教育、法治觀教育、生命觀教育等方面不斷拓展創新,更加著重探討和反思在特殊時間節點上如何實現良性發展,在理論深度上進一步挖掘拓寬,在探索廣度上研究得更系統、更全面,從而更好地對其價值進行科學評估和定位。要建構『互聯網+思政』的體系化整體性研究。一是豐富和細化線上線下同構的理論體系。不斷深化理論內涵、目標任務、方式方法、體制機制的體系化研究,以數字化學習、智能化管理、個性化服務不斷推動創新變革。二是充分利用數字信息化技術進行學科改造。構建信息、知識和智慧等數據系統,著力提昇『互聯網+思政』工作成效。如運用大數據來提昇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精准度,做到因人而異的『精准畫像』;利用人工智能來提昇思政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效率。三是聚焦網絡思政工作團隊的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素養提昇。努力實現『話語自覺——話語能力——話語優勢』的躍遷,增強專業培養與專題培訓、崗前培訓與崗位培訓、知識講授與實操訓練,培養前瞻性和預判性。四是推動『互聯網+思政』與各學科交叉融合走向深入。教育場域的流轉化、『00後』教育對象的代際發展性、互聯網教育載體的更新迭代,無一不在加劇『互聯網+思政』的研究復雜性。因此,後疫情時代的『互聯網+思政』研究需要汲取相關學科的養分,在交叉融合中開闢思政教學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