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滾石上山 澎湃向前——一家『共和國長子』企業的振興之路
2022-06-20 16:23:3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條以『三大動力路』命名的街道家喻戶曉。街上分布著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公司、汽輪機公司、電機公司三家企業,他們研制的大型煤電、重型燃氣輪機、水電機組分別佔國產裝機總量1/3、1/3、1/2。

  作為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搖籃』,70多年來,哈電集團服務國家發展需要,走創新路、闖改革關,保證了『三大動力』澎湃不息,昂首挺胸參與國際競爭。

  哈電鍋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王建威攝

  數十年磨『創新』劍

  創造了200多項『中國第一』的哈電集團,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重要『引擎』,屢次打破國外壟斷,對國內企業降低進口成本作出重要貢獻。

  川、滇交界,金沙江浪花飛舞,全球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已進行部分機組發電。

  『在白鶴灘項目中,我們攻克了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多項世界性技術壁壘,推動水電裝備制造邁入百萬千瓦機組的世界「無人區」。』電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貴說。

  『真像做夢一樣。』88歲的電機公司原副總工程師劉光寧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中,哈電最初是以『學生』身份,與法國阿爾斯通公司、挪威KEN公司,一起承擔三峽左岸部分機組制造。

  電焊工在哈電電機公司冷作分廠作業。記者王建威攝

  如今,全球首臺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全球首臺特高壓直流輸電全空冷300兆乏調相機……哈電持續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正經歷從『跟跑』向『並跑』、甚至部分『領跑』的轉變。

  昔日『學生』現在與『洋老師』同臺競技,秘訣何在?

  堅定自主創新,讓企業走得更遠——

  上世紀90年代,合資風盛行。電機公司副總工程師覃大清說,哈電選擇走自力更生道路,『假如當時放棄科技研發,雖然依靠跨國公司的「牌子」能在短期獲得很大利益,但未來卻可能被「卡脖子」。』

  哈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志安表示,依托自主創新,近年來哈電一步步從跨國公司搶回市場份額,把中國發電設備出口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益走到世界發電領域的舞臺中央。

  聚焦主業實業,心無旁騖創新——

  『我們不乾時髦的事,只做發電設備,不斷追求做全球最好的發電設備。』哈電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吳偉章說。

  過去5年,哈電科技投入達70多億元,年均科研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4.97%以上。目前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秦裕琨說,當前我國強化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更為凸顯,哈電集團等一批『大國重器』企業憑借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不斷充實『中國制造』家底。

  摸爬滾打闖市場

  上班時工人像潮水般湧入、紅磚廠房裡機器轟鳴……鍋爐公司原副總工程師沈進如回憶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誰家孩子能在三大廠工作,絕對是人們羡慕的對象。

  70多年來,哈電在篳路藍縷中開疆拓土,在新的市場規則和競爭環境下幾經艱難轉型。改革,讓哈電適應市場的能力不斷提昇。

  吃『市場飯』,改革是必由之路——

  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給東北帶來巨大考驗。汽輪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邱希亮說,改革開放前,汽輪機廠很多事務由政府包辦。市場化轉軌後,這些大廠普遍出現『船大調頭難』情況。

  1985年前後,汽輪機廠在有關部門支持下,率先對廠長負責制進一步改革,讓廠長在全面管理工廠方面有更大職權。到1992年,工廠年產量從改革之初70萬千瓦提高到300萬千瓦。

  哈電汽輪機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王建威攝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三大廠從工廠制向公司制轉身,探索現代企業管理制度。『那時沒「等靠要」,而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纔有了今天更好的發展。』鍋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於龍說。

  挺進改革『深水區』,艱難蛻變——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哈電集團深化『三項制度』改革,積極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鍋爐公司從改革乾部任用機制入手,『全體起立,競聘上崗』,一批年輕職工走上管理崗位。輔助設計室主任王世祥競聘後『連跳兩格』,擔任信息技術部副經理。

  目前,哈電集團『三項制度』改革實現主體企業全覆蓋,集團總部部門崗位壓縮32%,總部人員編制壓縮41%。

  一系列改革顯成效。『十三五』期間,哈電集團利潤年復合增長率42.9%,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復合增長率11.9%。今年一季度,哈電工業總產值增長26.4%,正式合同簽約額增長88.7%。

  參與國際競爭,『倒逼』改革提質——

  1981年,電機公司原副總工程師鄭龍泰等技術人員赴美國培訓。『一些外國公司研發中心的先進程度讓我驚訝,感覺像看科幻片。』鄭龍泰說。

  『在世界范圍參與競爭,讓哈電在發展理念、管理水平、技術創新、人纔培養等方面得到全面鍛煉。』吳偉章說,哈電不斷在國際競爭中積聚優勢,推動轉型昇級。

  應勢而動推改革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我國能源結構深度調整背景下,哈電又一次站在轉型昇級的十字路口,在技術創新、人纔需求、新市場開發等方面,面臨新的轉型挑戰。

  何以解懮?改革創新仍是尋求最優解的『藥方』。

  圍繞『三個系統』優化戰略布局,向綠色發展要動力——

  哈電電機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王建威攝

  哈電集團強化『戰略管控』,在基於自身傳統優勢基礎上,圍繞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綠色低碳的驅動系統、清潔高效的工業系統,積極尋找契合點,競逐『綠色賽道』。

  2021年12月,國內單機容量最大抽水蓄能電站——廣東陽江抽水蓄能電站1號機組試運行。1號機組由哈電研制,實現400兆瓦級單機容量、700米高水頭抽水蓄能機組全自主化制造。

  『推進能源革命是哈電的使命和職責。』哈電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張英健說,哈電力爭2025年實現清潔能源產品營業收入佔比70%以上。

  聚焦『三商』轉型,向數字化要『智造力』——

  當一個電站主機設備在工作,還有另一個數字模擬設備同步運行,當兩者運行參數出現偏差,模擬設備會預警,發現實體設備可能存在的問題。這一國家重大科研攻關項目——電站設備數字孿生課題,正在哈電集團開展。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投資10億元用於「數字哈電」建設。』哈電集團科技管理部總經理車東光說。

  推進『三級書記抓質量』,向改革挖潛要活力——

  當下,哈電集團在總部率先壓縮職能部門、精簡管理人員之後,各所屬企業、基層單位『三級書記抓質量』行動正全力推進。

  在哈電集團哈爾濱電站閥門有限公司,『常見病焊接缺陷質量提昇工作』等19個項目被列入首批質量問題清單,各黨支部迅速行動,帶頭攻堅質量癥結。

  哈電集團總經理助理劉清勇說,『三級書記抓質量』以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為核心,以適應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滿足用戶需要為根本,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引擎』。

  滾石上山,爬坡過坎,『共和國長子』企業哈電集團扛鼎責任,在轉型高質量發展的路上,闊步向前。(記者劉偉陳聰強勇梁冬哈爾濱報道)

  一線視點|越排除重重阻力改企業生命力就越強

  上世紀50年代,哈電集團汽輪機公司原副總工藝師顧祖慰來到哈爾濱。雖然臨行前做好了吃苦的准備,但看到眼前的荒涼,他仍然十分震驚。

  『從安樂街到工廠這一段路,人煙稀少、雜草叢生,冬天氣溫零下30攝氏度是常事。大碴子、窩窩頭、苞米面發糕和土豆、白菜、大頭菜,幾乎是每天的果腹食物。有時,晚上還能聽到狼嚎。』他說。

  正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那一批『共和國長子』企業、那一代人,篳路藍縷,共同扛起了新中國的工業脊梁。

  時光流轉,70多年後,作為『大國重器』的哈電集團,在保障國家重點工程和項目等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老字號』『不老』,秘訣何在?

  『真刀真槍』改革——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哈電老牛了!』憶往昔,哈電一些老員工說。

  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給東北帶來巨大考驗。到上世紀90年代,東北工業在體制轉軌和市場化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不適應癥——企業步履維艱、經濟效益嚴重下滑、轉制困難等,被稱為『東北現象』。

  同大多數國企一樣,哈電的發展也一度陷入困境。

  『就像人一樣,乾活做事必須有健康的體魄,企業也不例外。』汽輪機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邱希亮說,哈電頂著『陣痛』,從推進完善廠長制、公司制、『三項制度』改革等多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纔有了今天的發展。

  『改革要真刀真槍!』在東北,很多受訪企業有此同感:總想著皆大歡喜、四平八穩,改革就難以邁步;而越排除重重阻力深入改革,企業生命力就越長久。

  『心無旁騖』創新——

  當前,逆全球化使我國強化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凸顯。

  在哈電集團機器轟鳴的車間裡,陽光從頂窗斜射進來,照在『依靠自己,創新驅動,承載民族工業希望,彰顯中國動力風采』的條幅上,分外醒目。這是哈電的『初心』,也讓哈電走得更遠。

  采訪時記者有一個深刻印象,面對很多企業受『賺快錢』誘惑,過早多元化,哈電堅持聚焦主業,一心一意搞創新。過去5年,哈電科技投入達70多億元,年均科研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在4.97%以上。

  也正是源於這份『專注』,哈電一路走來,累計創造出涵蓋水電、火電、核電、氣電等領域的200多項『中國第一』。

  而在我國能源結構深度調整背景下,面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哈電等一眾東北『老字號』企業,又一次站在轉型昇級的十字路口。在『十四五』征程中,如何推動改革再深入,創新再昇級,仍需要持續攻堅破題。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