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旅游
搜 索
大美邊疆行·黑龍江?大興安嶺:飛越浩瀚林海 探秘火場『點兵』實戰演練
2022-06-25 17:41:29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地處祖國邊陲,東極撫遠、北極漠河,我國領土的最東端和最北端都在其境內,這裡邊境線總長2900多公裡,沿邊界線有18個縣(市、區)。

  黑龍江有森林面積2150萬公頃,草原面積207萬公頃,是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的天然生態屏障。其中邊境地區的林地佔全省的35.5%,草原面積佔全省的11.5%,為了保護好邊境線上的綠水青山,在這裡有一群默默無聞的守林人,護林人。他們冬天爬冰臥雪巡護山林,春夏蚊蟲叮咬進山防火。

  進入6月,雷雨頻繁,大興安嶺正處在夏季雷擊火高發期,為了能夠保證邊疆林區的安全,大興安嶺森林防滅火指揮部會在火險高發季節,定期進行一系列防火實戰演練。跟隨總臺記者任秋宇,俯矙茫茫林海,以獨特視角見證防火演練作業。

  總臺記者 任秋宇:大家看到的這片綠色林海就是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了。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是東北乃至華北平原的重要生態屏障,生態意義至關重要。想要守護好這麼大一片森林,其實不容易,由於大興安嶺林區是國家一類火險區和全國雷擊火高發區,森林火災易發難控,所以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撲滅成了大興安嶺林區的重中之重。現在這個季節正處於夏季雷擊火高發期,為提昇森林防滅火能力水平,大興安嶺森林防滅火指揮部會協調各方專業撲救力量定期進行實戰化演練,此刻我們就是在飛往演練場的上空。

  大興安嶺林區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

  總臺記者任秋宇:今天模擬的科目是大興安嶺林區夏季出現雷擊森林火災,在森林火災發生時,通常會根據火場情況調派有人機或無人機到現場偵查。

  總臺記者 任秋宇:我們乘坐的這架直昇機是用於火場偵查直昇機,我們看到下方模擬的火線,火勢正不斷加大。根據觀察員匯報,指揮部現在調派空中、地面撲火力量將趕往現場協同配合。

  夏季雷擊森林火災撲救實戰演練

  總臺記者 任秋宇:此時我們看到的是一架卡-32直昇機,接到滅火命令後,在火場附近的一處取水池進行吊桶取水作業,這架直昇機的吊桶能夠裝載3噸水。由於雷擊火多發生在高山陡角的偏遠地帶,地面人員難以在短時間抵達,這時,航空消防飛機率先抵達火場,壓制火頭、控制火勢,為地面隊伍創造有利條件。

  航空消防飛機抵達火場上空

  總臺記者 任秋宇:我們可以看到卡-32直昇機已吊桶抵達火場上空,將對火頭實施帶速灑水滅火作業。

  總臺記者 任秋宇:直昇機吊桶灑水後,迅速撤離火場,但是這個火勢依然很大。所以接下來根據指揮部的指令,要進行機群化學滅火作業,現在AT802固定翼飛機,已經抵達火場上空,現在第一架飛機開始俯衝,紅色的滅火劑灑在了火場上空,馬上火勢就得到了控制。

  總臺記者 任秋宇:接下來的幾架飛機,接連的拋灑滅火劑,迅速將火場火勢控制下來。這樣的一架飛機一次載藥量為3噸,它的作業半徑可以覆蓋機場周邊500公裡范圍。

  總臺記者 任秋宇: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演練場中另一條火線地面部隊已經抵達,這支部隊是由大興安嶺森林消防支隊的指戰員和加格達奇林業局專業撲火隊員共同組成,他們將協同完成撲火任務。

  地面撲火隊伍協同撲救

  總臺記者 任秋宇:我們可以看到森林消防支隊指戰員們攜帶了兩臺2臺履帶式水炮車,這個水炮車可以搭載4噸的水,它的射程在50米左右。可以撲打樹冠火、高強度地表火,而且可以碾壓火線、破障開路。我們看到另一側加格達奇林業局的專業撲火隊員正在用水泵進行接力滅火作業。當火場離水源較遠的情況下,利用多臺水泵接力運水,實施以水滅火。

  總臺記者 任秋宇:我們從大興安嶺森林防滅火指揮部了解到,這些防火飛機、車輛、人員在火災高發期,都會靠前駐防,發生森林火災時,30公裡范圍內有1到2支撲火隊可以第一時間調派。2022年大興安嶺林區共發生18起雷擊火,最快撲救時間47分鍾,平均時間1小時36分鍾就可以完成撲救。

  多維立體監測預警為森林保駕護航

  總臺記者 任秋宇:其實在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還有很多別樣的景致都與防火息息相關,比如穿梭在大興安嶺林區當中,可以看到山頂上有一座座防火瞭望塔,這樣的防火瞭望塔,在大興安嶺有351座,每座塔上都有兩個防火瞭望員駐守,有的還是夫妻,他們在山上一待就是半年,每天進行防火瞭望。

  總臺記者 任秋宇:再比如,火險高發期,會有2000多名林業工人組成220支防火巡護隊,奔走在大興安嶺的山林之間。這些林業工人與天上的遙感衛星,空中巡邏的飛機,形成了空天塔地多維立體監測預警模式,讓大興安嶺森林防火手段實現了人防、技防相結合。也正是有了他們的堅守與奉獻,纔有了今天大興安嶺這片浩瀚林海散發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向他們致敬!

責任編輯:王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