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26日訊 『烏蘇裡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愛上互聯網,直播帶貨營銷忙……』
郭頌那首描寫赫哲人生活的《烏蘇裡船歌》傳遍全國,60年後的今天,在熟悉的旋律下,赫哲人歌唱出新時代的幸福生活。
『魚罐頭、魚松、魚乾……全是我們自己做的,魚是烏蘇裡江打撈上來的,純綠色!』在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四排赫哲族村黑龍江赫香魚產品公司,黃維玲一邊忙著發快遞一邊介紹著特色產品。『2016年,我們搞旅游節,當時我和十個姐妹支起一口大鍋炒魚毛,沒想到賣得特別好,嘗到了甜頭!』黃維玲說,轉年她就組織大伙入股成立了公司,注冊了商標。
目前,赫香公司經營的食品由魚制品發展到當地山野菜、樺樹茸、蜂蜜等多種農產品,並在電商平臺開設了網店,產品線上銷量佔了全部銷量的一半。
電商銷售不僅為赫哲人打開了新思路,還讓他們看到了好『錢』景。更多的人意識到『一根網線+特色產品』的商業潛力。
『鄉裡請來電商運營專業老師給我們培訓,拓展了我的眼界!』赫津谷物合作社理事長王福忠說。他開始是用微信朋友圈發布水稻種植、生長、收割的圖片和小視頻宣傳品,購買他種植大米的人漸漸多起來。
愛折騰的王福忠不滿足於簡單的朋友圈銷售,他與網紅『咖啡姐』合作直播帶貨,日常接單已達500公斤以上,成功借助網絡將自己種植的大米推向市場。
觸『網』的赫哲人思路越來越開闊:將自家的房子收拾打掃一新,把過去的老物件都找出來,將家常菜端上來,妥妥的赫哲風情游。
在四排赫哲族村,於春文家的『漁家樂』遠近聞名。『以前村裡人都以打漁為生,當時交通不便,人進出困難,天天為賣魚發愁。』有著烹飪手藝的於春文轉變思路,借著旅游熱在四排赫哲族村開了『漁家樂』民宿。他烹飪的魚味道鮮美,每年旅游旺季不少外地游客點名吃他家的江水燉魚。慢慢地,『漁家樂』成為當地招牌,在收獲好口碑的同時,於春文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於春文還不斷鑽研食魚技藝,傳承赫哲文化,獲得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食魚習俗代表性傳承人』稱號,越來越多的食客和游客慕名前來,『漁家樂』已成為村裡響當當的『名片』。
近年來,四排赫哲族鄉黨委政府積極謀劃,探索『人纔引領+旅游產業』新模式,特邀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為旅游發展出謀劃策,確定了以『民俗、生態、冰雪』為主題的旅游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界江游、生態游、赫哲風情游、冰雪游等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依托『一首歌、一條江、一民族』,積極探索『農業+旅游+文化』的赫哲風情農旅文融合發展新模式,將赫哲的民族特色品牌推向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