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門前的鐵人花崗岩雕像沈默不語。館裡的展品好像在訴說著他的夙願:『把井打到國外去。』
繼承王進喜的遺願,為國尋油32年,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大慶第三代鐵人李新民的初心不改,即便在遙遠的海外,信念也從未動搖。

2010年,李新民在伊拉克一處井場內。(資料照片)
個子不高,一身石油工人服,一頂白色安全帽,說話有力,舉止乾脆利落,這就是李新民。
70多年前,王進喜在玉門油田當石油工人。他經常乾完一個班次又上井場跟著下一個班次的工友接著乾。1990年,剛到1205鑽井隊參加工作的李新民如出一轍,經常下班後還在井上,不斷觀察和琢磨。他把自己當成學生,把全隊的人當成師傅,不懂就問,不會就練。

李新民在大慶油田工作中。(資料照片)
不到半年,李新民就全面掌握了井隊6個操作崗位的技能。1205鑽井隊光輝的歷史和身邊優秀黨員的作為一直激勵著李新民,他說,在1205隊,追求進步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責任。入隊之後,他就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並於199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有同事說,李新民身上『鐵人』的影子,就是在那時候顯露出來的。
李新民那時工作的時代,1205鑽井隊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並不比王進喜當年小。隨著大慶油田鑽井難度不斷加大,李新民帶領1205鑽井隊突破水淹層鑽井的禁區,創出打叢式井的高水平,打出了許多『復雜井』『疑難井』。

李新民在大慶油田工作中。(資料照片)
2006年2月21日,李新民率GW1205鑽井隊第一次飛抵海外,來到蘇丹首都喀土穆。剛落地不久,他就趕到蘇丹港,查看鑽井設備到了沒有,打聽清關需要多長時間。
王進喜挑戰的是自然,李新民挑戰的是市場。1205鑽井隊雖然在國內名氣大,但當地並不了解他們,也沒人想把任務給他們。得知當地想找一支能『挑大梁』的鑽井隊承擔任務後,李新民馬上找甲方提出打井意願,並送去了對這口井的分析和全隊所有人的請戰書。
面對如此誠懇的請求,甲方作業部負責人很驚訝。他告訴李新民,這口井風險很大,幾支經驗豐富的鑽井隊都還在猶豫。李新民當即就說:『這活兒我敢接,我們能行!』
打這種水平井,在地質情況很熟悉的大慶難度都很大,被喻為『在千米地下穿針引線』。李新民知道,這口井的成敗,事關隊伍在海外的地位和榮譽。
於是,李新民和隊員們細致規劃,梳理出20多條操作要領。一開鑽,全隊緊盯每一個操作和參數,最終提前11天完成鑽井。這口井成為中石油海外市場的『功勛井』,也成為1205鑽井隊亮相海外的名片。
始簡畢巨。在蘇丹5年時間裡,海外1205鑽井隊共創出23項當地紀錄,兩次獲得代表蘇丹鑽井最高榮譽的『鑽井杯』。

2006年,李新民(左二)在蘇丹指導僱員工作。(資料照片)
2011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黨組授予李新民『大慶新鐵人』榮譽稱號。2016年,他又加入大慶油田中東分公司開拓中東市場,一年內實現合同額同比增加兩倍以上,5年內實現簽約合同額新突破。
在海外打井,困難很多。在多個國家的駐地,李新民和隊員只能在兩個足球場大小的范圍活動,眼前是鐵絲網、身後是警戒線,恐怖襲擊事件時有發生,但李新民的乾勁從未因此氣餒。
『在海外,我們的隊員大部分是共產黨員,黨組織就是我們堅強的堡壘,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黨員永遠要衝在最前面。』李新民說。
『鐵人』從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一位位奔赴海外的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如今大慶油田海外權益產量已達千萬噸級規模,形成了『穩油增氣、內外並舉』的新格局。

2006年,李新民(左)在蘇丹指導僱員工作。(資料照片)
從把標杆立在祁連山上的王進喜,到勇攀石油科技高峰的王啟民,再到把中國石油名片亮相海外的李新民,鐵人精神穿越時空,依然熠熠生輝。
如今,作為大慶油田國際勘探開發公司總經理,李新民正帶領他的伙伴們在為大慶油田實現更高質量『走出去』、用質量與信譽贏得海外市場,貢獻著智慧和力量。
『重擔在肩,但我信心十足。能為祖國獻石油,是一名共產黨員的驕傲。』李新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