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搜 索
能力轉化實力 作風也是資源 林甸:從脫貧到奔富的兩大『法寶』
2022-06-29 08:17: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楠李民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全縣的共同努力下,畜牧業成為了支柱產業。

  

  黑龍江日報6月29日訊 東北肥沃的黑土地,有一片曾經是貧瘠的。

  『鹽鹼地,澇窪塘,乾種地,不打糧。』作為當年的國家級貧困縣,大自然給予林甸的恩賜並不多。

  『下雨就內澇,不下雨就旱。不管多大馬力的車,進到地裡就會誤住出不來。』對此記憶深刻的姜廣猛,如今是縣畜牧獸醫局局長,『沒別的辦法,我們只能認准一條道,硬乾出來!』

  林甸人果真乾出來了:

  工業方面,規上企業33家,202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7.13億元,同比增長45.48%;

  畜牧業,2021年,產值35.48億元。全縣奶牛規模牧場發展到33處,奶牛規模牧場數量、日交售生鮮乳量、生鮮乳質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

  26年的國家級貧困縣成功逆襲後,正在一路高歌。

  從1家『掌中寶』到33家規上企業

  2017年以前,林甸縣還是全省63個縣城中唯一一個沒有工業園區的縣份,僅靠伊利一家『掌中寶』企業苦苦支橕。

  轉機出現在2016年初,新一屆縣委班子提出強力實施『工業強縣、項目立縣、產業興縣』三大戰略,累計投資近5億元建設基礎設施和配套工程,提昇招商吸引力和項目承載力。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分赴北京、山東、江蘇等地考察。縣委書記晉偉更是創造了『5天跑了7個省,對接11家企業』的超強紀錄。

  能力轉化實力,作風也是資源。

  大自然沒給林甸優越的資源,林甸人就創造人工的稟賦。

  自黑龍江林甸經濟開發區成立以來,從『園區領導包保、牽頭科室負責、相關科室配合』『一個企業(項目)、一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大原則,到『店小二』『私人定制』『一分鍾響應』的細節創造,林甸人為服務園區建設發揮了自己最大的纔智。

  2017年,林甸工業園區規劃建設;2019年,昇格為管轄面積最大省級經開區;2021年,園區規上企業33家,主營業務收入50.05億元,稅收收入8855.01萬元。

  為了給企業最優越的環境,林甸人上下同心。牧原公司400萬頭生豬屠宰項目要辦理屠宰證,縣委書記、縣長親自與大慶市有關部門協調。而就在此前一個月,為了助企業盡快復工復產,園區更是租用了數輛大客車,專門往返上千公裡接回因疫情延隔在遼寧鐵嶺的281名培訓工人。

  這幾天,經開區服務中心主任趙敏正親自帶著昌林盛業公司的人員多次往返大慶海關,目標就是讓昌林盛業的木耳走出國門。

  『畜牧無小事』抓出東北第一

  『培育壯大立縣興縣特色主導產業,特別是強調要推進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發展。』不久前的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黨代表、大慶市林甸縣委書記晉偉再次闡明了『畜牧強縣』戰略。

  近年來,林甸縣大力發展畜牧立縣主導產業,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奶牛存欄量、日產生鮮乳量居東北地區第一、全國前列,2022年被納入『國家級乳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名單。

  這一切都不是偶然所得。

  『畜牧的事,在林甸無論多小都是最大的事。』這一點姜廣猛深有體會。

  62歲的於永學是花園鎮永興牧場的老板,眼看著林甸的畜牧業發展前途無量,就琢磨著擴大牧場規模,但兩道『坎兒』卻難住了他。

  按照原來省裡計劃擬定的扶持政策,擴群3000頭奶牛遠達不到享受優惠補貼的最低數目。為了幫於永學過這第一道『坎兒』,姜廣猛在今年初跑到省農業農村廳畜牧處,疫情期間又是十幾次電話溝通,終於爭取到增加3000頭就能享受補貼的優惠政策。面對每增加1000頭補貼500萬元的『誘惑』,於永學又動了乾脆擴群到10000頭的念頭。

  土地審批碰到糾紛,是於永學的第二道『坎兒』。縣委書記晉偉聽說情況,專門召開了兩個小時的專題會,主管縣長、財政局長、畜牧局長、鎮長,全部出席。『大家不知道奶牛擴群對林甸意味著什麼嗎?大家不知道盤子越大就越有話語權嗎?』晉偉當場決定,專門針對此事,鎮長向主管縣長一天一匯報,主管縣長向書記一周兩匯報,直到事情解決為止。於永學的第二道『坎兒』就這樣邁過去了。

  在姜廣猛看來,這並不意外,就因為在林甸『畜牧無小事』。他的手機裡每天都會接到牧場管理服務組給他發來的關於牧場管理方面的信息,四年來已經有幾千條。『我們有兩個小組,牧場管理服務組和奶業生產管理辦公室。不論是誰,只要說起畜牧養殖都是半個專家。』

  付出如願換來了回報。

  目前,全縣奶牛規模牧場發展到33處,其中萬頭奶牛牧場1處,5000頭以上牧場8處,存欄奶牛9.03萬頭,日交售鮮奶量1000噸;建成並投產生豬規模養殖場4個,年出欄規模總量達60萬頭,年屠宰300萬頭生豬肉食品加工廠,今年六月投產運營;建設了年屠宰加工1000萬只肉兔加工和年提供25萬只種兔的繁育項目,建設標准化規模肉兔養殖基地10處,年出欄規模總量達500萬只,是黑龍江省唯一一家出口歐盟的肉制品企業。

  『奶業百億產業集群、生豬雙百億產業集群、肉兔雙十億產業集群』的目標實現呼之欲出。

  把貧窮永遠封印在過去的記憶裡

  孔德超踏查水線比往年輕松了很多,這個年輕人一年前剛剛當選永遠村的村委會主任,但帶領村民排水治澇卻是從三年前開始的。

  『這裡是窪地,一下雨,全林甸的水都匯到這裡,最嚴重的年份七八成都泡在水裡,根本種不上地。』 2019年,立志建設家鄉的年輕學子孔德超畢業回來當了村委會主任助理。村裡的水患讓他懮在心頭,那時開始他帶領伙伴村裡村外踏查水線,打通『毛細血管』。三年來,溝溝渠渠挖來引去,清淤疏通反反復復,取得了一些成效,因水患大幅減產、絕產的現象基本沒再出現,群眾對種地有了信心,投入有所增加,畝產由700斤漲到了1200斤,最多的漲到了1700斤。樂觀的景象在今年的春天被打破,由於去年秋冬降水量較大,導致開春後內澇嚴重,春耕生產受到了較大影響,剛剛看到希望的永遠村再次面臨困境。那段時間的孔德超一籌莫展。『民之所懮,我必念之』,群眾的困難牽動了上級組織的心,也牽動了駐村工作隊員的心。在縣委的大力支持下,永遠村委會在多通邊溝、深挖淤泥的基礎上,建設慶南、慶西兩條排乾渠,同時在排乾渠下方增建泵站,最終形成排澇網絡。水患,終於盼來了一勞永逸解決的希望。『今年的地已經都種完了。等到在市縣兩級支持下,把兩條乾渠完全接通之後,情況就更樂觀了。』

  回鄉三年,治水三年。三年間,孔德超曾累癱在踏查水線的路上,也曾從坍塌的大壩上跌落進沒胸的洪水,是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給了他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加深了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如今終於有了『多餘』的時間,增強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打造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堅強陣地,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成為他心頭的一件大事。他開始重修村委會,琢磨打造一個黨群服務中心,他希望永遠村已經豐衣足食的老百姓,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富足多彩。『我們這裡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還包括綜治中心。修好後,老人們可以來這裡下下棋,聊聊天。』

  和絕大多數林甸人的記憶一樣,大學畢業沒幾年的孔德超對小時候的記憶就是窮。為了擺脫貧窮,他的前輩們已經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四合鄉的趙光,鶴鳴湖鎮建設村的李曉東……他們正在靠著自己的智慧和韌勁,帶領群眾把貧窮永遠封印在過去的記憶裡。

  目標初步達成是2020年2月26日,林甸縣作為我省最後脫貧的五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退出貧困序列。4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戶脫貧退出3563戶7432人。

  『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保證曾經的貧困戶收入持續穩定,確保兩不愁三保障。』這是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宋麗娜現在心裡最牢固的執念。兩年來,她與領導和同事們想盡一切辦法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完成鄉村振興的任務。

  為了完成心中的理想,他們探索建立了『四個三』防貧監測法,即明確村屯乾部(網格員)、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是入戶排查的『三個主體』,做到鄉村常態排查、部門月度篩查、縣級實地抽查『三查同步』,壓實鄉村主體、部門分工、縣級統籌『三個責任』,堅持程序把握精准、認定納入精准、幫扶措施精准『三個精准』,建立了部門信息推送和會商機制,對省市相關部門和縣裡行業部門每月推送的醫療、低保、特困供養、意外事故等數據信息,組織指導鄉村進行入戶核實。僅在今年,已經組織集中排查2次,共排查農戶76000餘戶,擬納入監測對象16戶38人,消除風險6戶9人。

  『想種地的種點啥、想養殖的養點啥、想務工的乾點啥、想發展的幫點啥、有困難的給點啥。』實實在在的問題,緊緊扣住老百姓的生活。為此,多年來,林甸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政府+金融部門+奶牛牧場+脫貧戶』奶牛項目幫扶模式,帶動的脫貧戶和監測戶更是實現全覆蓋。目前,累計為脫貧戶和監測戶發放收益金近4000萬元。組織鄉鎮和畜牧局利用脫貧戶和監測戶小額信貸5437萬元購買奶牛,在經營較好的規模牧場進行托養,帶動1322戶戶均增收2467元。使用整合資金1.28億元,實施了涵蓋52個村的奶牛資產收益項目。

  另一個幫扶『新路徑』是扶貧產品及相關平臺的利用。目前,林甸認定扶貧產品134個,帶動脫貧戶2057戶,戶均增收800餘元。在大慶市率先成立了由35家本土扶貧企業組成的扶貧產品協會,入駐扶貧832平臺,上架農副產品1352款。扶貧產品協會及會員企業積極履行扶危濟困、守望相助社會責任,主動提取資金用於扶貧益貧。為了規范提取的扶貧資金使用,出臺了《林甸縣扶貧產品銷售收益資金分配使用指導意見》。目前,扶貧產品線下線上累計銷售1.2億元,發放補助資金43.18萬元,帶動345戶戶均增收1251元。

  『這些年,能力和作風建設一直是林甸工作的重點,也是林甸賴以發展的基礎。林甸自然環境並不優越,實現共同富裕只有靠黨員乾部踏實奮斗。』在林甸完成脫貧攻堅後,縣委副書記楊曉明有了這樣的體會。

  讓他開心的是,剛剛摘帽兩年,林甸縣域經濟排名今年一季度躍昇為全省第11位。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