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8日訊 稻殼能做什麼?
過去,水稻在被加工成大米之後,剩餘的稻殼往往只能一燒了之,既污染環境經濟價值也低。如今在哈爾濱市阿城區,有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利用科學技術延伸產業鏈,讓小稻殼身價倍增。
黑龍江春華秋實糧油有限公司是一家大米加工企業,年加工水稻100多萬噸,年產稻殼約20萬噸。『我們過去只知道加工稻米,每年產生的稻殼都低價賣出去,如今通過科學技術,還真點「殼」成金了!』公司董事長楊傑興奮地說。2019年,企業與哈爾濱工大華實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利用哈爾濱工業大學別如山教授團隊科研成果,從稻殼中提取出高純度納米級二氧化硅。
與傳統從礦石等材料提取二氧化硅不同,從稻殼中提取的二氧化硅具有非結晶、無定形、納米微孔結構等優勢。這種優勢在應用中就能顯現出來,在農業上,產品可微溶於水,能夠被植物直接吸收。在工業方面,如電池的負極材料,稻殼硅的微孔結構高度符合硅碳負極的特性。
從稻殼中提取二氧化硅這項技術需要有穩定稻殼生產的企業,而企業也正愁如何將稻殼變廢為寶。在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省工研院)的牽線搭橋下,兩家企業很快就這項科技成果達成合作,成立了黑龍江春華秋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在大米加工車間,脫離的稻殼通過管道被輸送至公司的生產車間,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一班只需要10名工人就可以保證正常運轉,一袋袋堆成小山的稻殼,通過全自動生產機器,被螺旋輸送入自主研發設備進行加工,別小看了這套全自動智能生產設備,它的研發制造可費了公司不少勁。
『國內對這項技術的量產化應用處於空白狀態,市場上沒有可買的設備直接用,省工研院為我們對接了多家專業的科研機構,通過不斷調整,不斷優化消缺,纔有了如今這套全自動的智能化生產車間。』生產廠長艾洪波介紹。不僅如此,省工研院還幫助企業與金融資本對接,促成企業與科研單位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如今這裡的小稻殼,不出工廠就可以增值十幾倍,變成『金』稻殼。黑龍江春華秋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企業每天消耗60噸稻殼,而每6噸稻殼,可以生產出一噸納米級的二氧化硅,6噸稻殼的市價2700元左右,而一噸二氧化硅的售價能達到1萬到5萬元。
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將稻米加工產業鏈延長,一向被視為無用之物的稻殼成了『寶貝』。但從稻殼到二氧化硅,小稻殼的價值還不僅僅如此。
『省工研院還為我們對接了東北農業大學,在稻殼轉化成為二氧化硅的過程中,將稻殼吃乾榨淨。』劉雨介紹,這條生產線還能產生酸性液態復合肥,每6噸稻殼能產生2噸的酸性液態復合肥,價值在5000元左右,對鹽鹼地的改造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樣,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蒸汽也可以用來生產牲畜飼料,6噸稻殼能產生24噸蒸汽,可以生產出50噸的玉米壓片,利潤在2萬元左右。
從黃色污染到『金色利潤』再到『綠色效益』,在這個良性循環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繼顯現。目前,公司已經實現24小時穩定生產,每天能處理稻殼60噸,產生高純度二氧化硅10噸。
哈工大華實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雨澤介紹,下一步,公司計劃在五年內,形成30萬噸納米二氧化硅的產能,改造鹽鹼地,打造從稻殼到納米級二氧化硅、鹽鹼地改造、鹽鹼稻種植、鹽鹼稻加工,實現真正可循環的綠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