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2日訊 曾經玉米供過於求,生產工藝落後,產品附加值低,嚴重制約產業昇級的綏化市,如今成為全國玉米加工能力最大的地級市。這一切還要從一張圖譜說起。
『這個圖板就是我省第一張玉米產業鏈圖譜。以前在整個產業發展中,推進玉米產品向高精尖轉化,提昇產品附加值和價值鏈一直是我市玉米產業發展的短板,現在依托這張圖譜,我們圍繞14條主鏈謀劃項目,瞄准高端靠「譜」招商,創新應用「地鐵運行圖」項目落地服務保障監督新機制,通過數字賦能,整合優化項目落地全流程審批和監督,推動產業項目提速增效,強有力地推動了玉米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有力促進了產業鏈的提檔昇級。』肇東市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辦公室主任王立哲說。
有了這張玉米產業鏈圖譜,招商也就有了目標和定位。對照玉米產業鏈圖譜,按照『建鏈、強鏈、補鏈』的產業發展定位,聘請荷蘭畢馬威諮詢公司立足肇東當前和長遠規劃,列出當前關注企業110家、長期關注企業700家的目標清單,在清單范圍內檢索到廣東肇慶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與肇東的主導產業和招商方向高度契合,經多次論證後,最終鎖定為目標企業並全力開展招商。
在國內和省內多地紛紛向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伸出『橄欖枝』的激烈競爭中,綏化市轉變過去拼政策、拼資源的粗放式招商方式,緊盯企業需求,在規劃選址、原材料、水、電、用工、運輸等生產要素需求方面逐項做足功課,先後7次赴廣東省國資委、廣新集團,積極爭取廣東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級部門支持認可,邀請企業5次到肇東對項目進行對接洽談,因企施策、持續跟蹤、備齊要素、以誠相約,項目最終簽約落地。
能吸引到星湖科技這樣做玉米精深加工的大企業,除了得益於綏化市繪制的我省第一張玉米產業鏈圖譜外,還有綏化市各個相關部門給予項目保姆式的服務。
肇東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譽釗表示,在項目建設初期,當時建設地地勢比較低窪,水和電還沒有通,整個建設比較困難,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用工問題也比較突出。
『企業遇到困難,我們就對癥下藥。』肇東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主任張燕介紹說:『在項目建設初期,為保障企業用地,我們用3天時間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為企業辦理了37本房照,利用23天時間完成一棟61戶原淀粉廠家屬樓動遷,做企業的職工宿捨;在用電方面,哈爾濱電力公司4次帶隊現場辦公,提前5天完成66kV變電站建設;在供水方面,克服疫情、穿越鐵路等施工困難,投資1180萬建設水源管網4.3公裡,為企業長期發展提供用水保障;在物流運輸方面,鐵路部門為企業建立鐵路道口,開通鐵路專用線,暢通原材料和產品貨運通道;在人力資源保障方面,針對疫情期間工人不能去廣東總部培訓的實際困難,肇東市技工學校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為390名新招員工進行崗前理論培訓。』
2020年,廣東星湖科技發酵產業園落戶肇東市,當年就實現了1.75億元的產值。
隨著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和持續優化,憑借從產業鏈出發的精准招商,項目落地服務保障機制的聚焦發力,以星湖科技、新和成、象嶼為代表的一批玉米精深加工大企業大集團紛紛落戶綏化。以這些企業為主體的綏化玉米產業鏈現已具有9條主鏈、1000萬噸的年加工生產能力,使綏化市成為全國玉米加工能力最大的地級市,玉米生物發酵產品向氨基酸、核?、鳥?、輔?Q10等高附加值產品延伸,最高端的輔?Q10產品帶動每噸玉米增值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