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橫道河子中俄風情小鎮。牡丹江市委新聞中心提供
黑龍江日報7月24日訊 四面青山排闥,一江碧水繞城。夏日的牡丹江大地,壯麗秀美,一派生機。
黨的十八大以來,牡丹江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沿邊開發開放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成績斐然,各項事業取得新成效新突破。
十年彈指一揮間,十年跨越換新顏。新時代的牡丹江,社會進步,活力迸發,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創新驅動促轉型
深入做好『三篇大文章』
走進牡丹江霖潤藥用輔料有限責任公司,車間內外一派繁忙生產景象。該公司年產8000噸天然納米纖維素項目以國際優秀技術團隊為依托,以全球領先的工藝技術為基礎,打造設備先進、工藝精湛、質量優良的國際標准化食品級、藥用級天然纖維素生產基地,加快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步伐。
在穆棱經濟開發區,穆棱市北一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明星指著在建的二期項目說:『公司自2017年落戶穆棱以來,經濟效益持續增長。去年成功招引深圳藍海華騰、復星等資本參股,項目生產IGBT、PIM、IPM模塊及IGBT後端芯片,應用於家電、工業和新能源汽車領域。二期達產後,我們將躋身中國電子IGBT芯片及模塊知名企業行列。』
牡丹江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以創新驅動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深入做好『三篇大文章』。全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恆豐食品包裝紙、牡丹江煙廠等一批打基礎利長遠的大項目達產達效,國家級『小巨人』企業實現零突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47戶,立市型企業加快成長,工業園區集聚能力顯著增強。
創新驅動促轉型,牡丹江深入推進科技興市、人纔強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五年翻兩番,從事數字產業、生物產業的企業分別發展到42家和32家;深化產學研合作,與哈工大、哈獸研等高校院所簽訂共建協議,全市『頭雁』團隊工作站發展到12個。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56%、在全省綜合型城市中增速排名第一;不斷集聚優秀人纔,與清華大學、哈工大等20所高校共建人纔工作站,引進各類急需緊缺人纔5600餘人,牡丹江成為人纔集聚、創新創業的高地。
建設國家物流樞紐
沿邊開放步伐不斷加快
在牡丹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牡丹江陸港物流綜合倉儲集散中心施工現場,建設者正頂著炎炎烈日緊張作業。『預計項目一期今年完成。』牡丹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副主任張向利邊看規劃圖邊講解,該項目主要建設零擔貨物集散中心、商品倉儲集散中心、冷鏈倉儲中心等分區。總體建成後,年集裝廂設計吞吐量15萬標准廂。
牡丹江市地處中、俄、日、韓、朝、蒙等國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區域,區位優勢明顯,為該市作為全省對接『一帶一路』先導區,打造龍江向南和對俄日韓開放窗口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市積極把握新平臺、新通道建設機遇,大力發展樞紐經濟,持續壯大冷鏈物流、電商物流、國際郵政物流等專業物流業務,建設陸上邊境口岸型和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快實現『過路經濟』向『落地經濟』轉變。
創新引領夯實合作載體。綏芬河東寧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在跨境加工、通關便利化等方面形成20項先行先試成果;中國(黑龍江)自貿區綏芬河片區,在實體產業、貿易方式、創新活力等方面實現突破,累計形成102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19項為全國首創),成為引領示范對俄合作的重要平臺。
沿邊開發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全市進出口總額位居全省前三,對俄非油貿易額位居全省第一,自貿區綏芬河片區、綏東跨合區、綏芬河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相繼獲批,『一區引領、多區聯動』的開放平臺體系初步形成。
加快發展特色高效精品農業
農民收入連續19年領跑全省
去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2021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暨中國品牌建設高峰論壇』上,東寧黑木耳以843的品牌強度和181.27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排行榜第19名,蟬聯全國地理標志產品食用菌類第1名。
東寧黑木耳是牡丹江農業特色強與效益高優勢並存,推進產業興旺的縮影。牡丹江地處北緯45°作物種植、畜牧養殖的黃金地帶,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佔耕地50%以上,食用菌栽培規模佔全省34%,果菜對俄出口佔全省70%,全省道地藥材十大生產基地牡丹江市佔其三。擁有響水、黑寶等5個中國馳名商標,紅星乳業、康之源米業等52個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綏陽黑木耳、牡丹江大米等31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標識,全市特色農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十年來,牡丹江加快發展特色高效精品農業,『菌菜牧林藥』綠特農業比重超過65%,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農民收入連續19年領跑全省,為爭當全省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積蓄了強大力量。
盛夏時節的牡丹江市西安區中興村讓人流連忘返。美麗的稻田畫、多姿的朝鮮族民俗風情民宿村居、秀麗的田園風光和特色娛樂互動項目,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
在海林市七裡地村,結合自然特色和歷史人文,打造了住宿、餐飲、民俗展示等20餘處業態的『金溝水街』,帶動70%的農戶參與經營。
十年來,牡丹江持續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省級示范村143個,特別是借勢第四屆全省旅發大會,打造了中興村、七裡地村、上官地村等一批國家級美麗休閑村和特色文化旅游村。全市加快推動數字鄉村和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實現農村由乾淨向美麗、宜居向宜業、傳統向現代昇級,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穩得住鄉親的新家園。
文旅融合轉向『全域靚麗』
旅游發展實現新突破
不久前的一個周末,哈爾濱市民孔先生自駕帶著家人到橫道河子鎮玩了一整天。他們參觀了中俄風情小鎮、七裡地村、東北虎林園、威虎山影視城等旅游景區,又購買了猴頭菇和書簽等文創旅游紀念品。『早就聽說橫道河子變化大,沒想到變得這麼美!』他說。
橫道河子鎮以俄式異域風情為發力點,整體改造1.5公裡俄式老街,打造以『印象林海雪原』文創工廠為核心,以『橫道記憶』展館、俄式餐飲民宿等14項業態為輻射區的文化藝術主題街區。當地還組建了3支近百人的文藝創作和演出團隊,編排俄式快閃歌舞、文藝演出等,讓游客在游覽中有了全新的文化體驗。
橫道河子是牡丹江深化文旅融合創新實踐的代表。牡丹江搶抓承辦第四屆全省旅發大會帶來難得的歷史機遇,迎來了從『局部美麗』到『全域靚麗』的轉變,也迎來了旅游產業從粗放型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去年,全市接待旅游總人數達到2695.55萬人次,同比增長143.7%、高於全國增速10倍以上;實現旅游總收入193.1億元,同比增長141.6%、高於全國增速近5倍,全域旅游發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以旅發推動融合發展,做活『旅游+』文章。全市以『湖林雪邊俗特紅』為特色推出5大主題29個旅游精品項目,改造提昇東一中俄風情街等一批特色街區,精心打造中共六大歷史資料館等一批紅色景區場館,開發航空科普體驗館等一批科旅項目,推出愛情谷等一批『網紅打卡地』,培育中興村等一批農旅融合典范,持續擦亮『鏡泊勝景·林海雪原』金字招牌,盡顯『北國好風光,盡在黑龍江;龍江好風光,美在牡丹江』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