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27日訊『數字+智能』是加快制造業轉型昇級的必由之路。23日~26日,2022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江行智能制造調研組走進牡丹江市,16位院士圍繞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領域,深入企業調研、考察交流,對智能制造、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昇級,龍江加快數字技術催生發展新動能獻智獻策,助力龍江振興發展。
加力舞動優勢產業鏈
『中國工程院高端智庫服務,不僅為黨中央和國務院提供諮詢建議,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王振海告訴記者,他是黑龍江的老朋友,曾就東北地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建設科技戰略研究,來黑龍江調研考察。他說:『黑龍江資源條件和工業基礎都非常好,在重工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院士們在數字智能領域的高端成果可以幫助黑龍江制造業通過科技武裝實現創新發展。』
作為此次院士龍江行智能制造調研組的召集人,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院士介紹,此次參加調研活動的16位院士全部來自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們的研究領域都是圍繞智能制造、工業強國方向,囊括了工業系統的所有專業。
作為土生土長的黑龍江人,楊德森院士認為,黑龍江在智能制造領域基礎相當好,建議在市場有需求、自身又有優勢的領域加力發展。
楊德森院士舉例說:『在船舶與海洋工程工業領域,黑龍江擁有科研、設計和加工制造全鏈條的發展優勢,有全國頂級水平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校哈爾濱工程大學,有頂尖的大型艦船主動力研究所703研究所,還有哈爾濱汽輪機廠、哈電機等加工能力非常強的企業,建議加快智能制造步伐,釋放這個鏈條所能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
『同時,也要培育下游企業智能制造能力。』楊德森院士介紹:『水下裝備中有些部件雖然很小,比如水下閥門、水下接頭,但只要能做成一個件,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產值可達幾十億,甚至上百億。』
開闢經濟增長新賽道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盧秉恆院士長期致力於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開發了國際首創的紫外光快速成型機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機、光、電一體化快速制造設備和一系列快速模具制造技術。
『將金屬粉末熔化,噴涂在零件磨損處進行修復,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優勢,應用非常廣泛。』盧秉恆院士介紹,比如航空發動機的葉片,使用一段時間後,葉尖磨損了,可以噴涂修復;再如煤礦液壓支柱,作業時來回摩擦,時間長就報廢了,采用噴涂修復,可實現完好如初。
盧秉恆院士說,之前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材料、焊接、精密超精密加工等方面有過很多合作研究。希望此次能與企業開展合作,利用科技創新激發發展潛能,助力龍江經濟發展。
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徐德民院士團隊成員介紹,西北工業大學與黑龍江有著廣泛合作,不僅與黑龍江省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與哈工大在航空航天領域有很好的合作,近期還與中國一重簽約攜手研制深海裝備,助力海洋強國建設。雙方還將圍繞國家大項目開展合作,共建極限復雜制造研究院,將助力中國一重開闢經濟增長新賽道。
加快裝備『數智化』發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華明院士說:『黑龍江重工業基礎很好,還有哈工大、哈工程等科技實力很強的高校,相信依靠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未來可期。』
王華明院士是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成果已在飛機、衛星、航空發動機等裝備研制和工程生產中應用。他說,期待能與703研究所、一重、哈飛等龍江企業合作,圍繞企業需求,進一步開發,形成促進產業發展的高新技術產品,把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寧夏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玉山院士,長期從事高端控制閥先進設計與智能制造技術研究,解決了流程工業關鍵控制閥『卡脖子』問題,研究成果在能源化工和深海開采等領域廣泛應用,與大慶油田、大慶石化保持著長期合作。
馬玉山院士建議黑龍江加大力度通過數字化改造提昇傳統產業,通過智能制造提高人均勞動生產率,同時開發系列產品,提高企業機器設備的利用率,以提昇持續發展的能力。
院士們還建議,通過智慧賦能實現智能工廠設備/人員管理、流水線智慧管理、機電設備健康監控維保、車間環境監測預警,發展數字化協同設計、人機混合智能、有人/無人協同、自主無人系統等,加快裝備『數智化』發展。
活動中,楊德森院士團隊與牡丹江市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將充分發揮牡丹江市區位、資源、產業優勢和楊德森院士團隊的科技、人纔、智力優勢,通過科技合作支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此外,哈工大鄧宗全院士團隊與海林市達成了建設智慧農場的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