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系列報道《創新驅動新龍江》一起來看一粒小小的稻殼,如何在科技的助力下,實現華麗蛻變。

稻殼裡的二氧化硅是納米級材料,在食品、化妝品等行業用途廣泛。但作為一項新技術,全國沒有先例可循。為實現利用廢棄稻殼提煉二氧化硅的目標,春華秋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黑龍江春華秋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啟龍:沒有借鑒的東西,靠想象去做。浸泡罐裡不像咱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稻殼沈在下面,水漂在上面,我們加溫以後,稻殼浸泡加重,沈在下面。

為了攻克『只出水,不出殼』的技術壁壘,企業多次奔赴南方跟相關聯的企業取經。幾個月的學習和改進,這套自主研發的攪拌設備,開始發揮作用。為了得到純淨的二氧化硅產品,需要把稻殼中的碳全都淨化掉,這需要制造一個特殊硫化爐。企業組織研發力量,用了8年時間,最終研發出了國內首套全球領先的燃燒設備。

黑龍江春華秋實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宋超:循環燃燒後,重的再返回原燃燒室,這個過程經過三、四次之後,纔能達到把碳全部去掉,已經達到了99.99%純度最好的產品。
如今,企業用6噸稻殼可生產1噸納米級二氧化硅高科技產品,附加值翻了5倍。因為二氧化硅有疏松性,它生產過程中的酸浸液剛好和鹽鹼地形成中和。今年,企業已經把產品用在肇源縣的鹽鹼地改良上,種植水稻的地塊,預計畝增產200多斤。

黑龍江春華秋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雨:我們會成立氧化硅深度研發的科研院所,未來5年,將達到年生產30萬噸二氧化硅的能力,可以改造200萬畝的鹽鹼地。在硅電負極材料其他的領域,也會產生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