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央媒看龍江?鹽鹼地裡如何長出好糧食?研究人員想出這些辦法
2022-07-28 11:28:33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7日,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在黑龍江揭牌成立。鹽鹼地屬於中低產田,土壤裡的高鹽高鹼環境抑制了作物的成長。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就是要從改良鹽鹼地和培育耐鹽鹼品種兩方面,提昇糧食產能。

  

  目前,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已分別在華南、華東、西北、東北的典型鹽鹼地生態區設立了4個區域中心。其中,昨天揭牌的東北中心研究范圍覆蓋東北三省一區地域上所有典型鹽鹼地生態區。目前培育攻關的耐鹽鹼水稻品種已審定推廣18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多萬畝。

  改良鹽鹼地提昇增產空間

  我國東北地區分布著5000萬畝寒地鹽鹼地,如果種上水稻,增產潛力可以達到130億公斤左右。當前正是農田夏管時節,耐鹽鹼水稻是怎麼進行田管的,一起去看一看。

  

  在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肇源基地,源源不斷的河水正注入稻田。由於連日的高溫使土壤返鹼嚴重,科研人員通過加大灌溉量來平衡鹽鹼地的酸鹼度。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哈爾濱試驗站站長曹良子:正常水稻在這個時期需要曬田。然後來增加它的分?。但是鹽鹼地,由於它的鹼在乾旱的情況下上昇特別快,會對植物造成傷害,所以說需要長期保持它的水面的高度。

  在田間地頭,這些帶有太陽能光板的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到各地塊鹽鹼地的土壤數據。而在後臺,科研人員就可以根據土壤關鍵數據的分析,為鹽鹼地更新田管計劃。

  鹽鹼地改良是世界性難題,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乾旱就會板結,多雨就會內澇。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除了『以水壓鹽壓鹼』的方法外,還要優化耕層結構,構造適宜作物根系生長的土壤。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研究員王秋菊:在水田改良方面,我們在水田上就得通過構建這種立體的、網狀的輸水通道,通過不斷地灌、排將鹽鹼洗出土體外。

  育良種挖潛力讓鹽鹼地稻谷飄香

  挖掘鹽鹼地開發利用潛力,僅僅是改良土壤還不夠,還要從耐鹽鹼品種上突破,解決好『種什麼』的問題。那麼耐鹽鹼品種是如何繁育的?來看報道。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五常試驗站站長閆平:每年我們都從國內外篩選出40到50份的耐鹽鹼資源,進行鑒定評價之後,選育出適合我們當地的父本和母本進行雜交,最終選育出既耐鹽鹼的又優質高產抗病的水稻新品種。

  除了常規育種之外,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加速了耐鹽鹼基因的篩選和培育。在東北中心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利用分子標記法進行水稻樣本中耐鹽鹼基因鑒定實驗。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副主任李柱剛:我們通過測序找到了耐鹽鹼的基因,利用這些基因,我們開發出分子標記,就相當於你要去哪,有個路標。這個標記出現,我們就認為它具有抗鹽鹼性。

  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科研人員冷春旭:把耐鹽鹼的基因導入到現有的優質水稻品種當中,最後能達到一個既好吃又高產而且還能耐鹽鹼的一個水稻品種。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