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9日訊 他是漢族人,曾在梅裡斯達斡爾族區下鄉,和當地達斡爾族村民結下深厚友誼,癡迷於傳承達斡爾族文化。他就是68歲的朱瑞華,是達斡爾族勒勒車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秸稈紮刻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薄金屬剪貼畫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

7月24日,朱瑞華身著達斡爾族服裝,受邀帶著徒弟來到查罕諾八號民俗體驗館,向游客宣傳和展示民族非遺作品,吸引了很多游人前來觀賞。『這小車?轆還能動呢!』11歲男孩王浩霖來自長春,是和媽媽來我市看望在部隊的爸爸,他對火柴盒大小的小勒勒車還有蟈蟈籠子等工藝品都很好奇。朱瑞華向圍過來的游人講解這些工藝品的取材、制作工藝和文化內涵,並現場制作蟈蟈籠子。游人感嘆,在非遺傳承人的手裡,農民用於燒火的秸稈變廢為寶了,制成一件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還蘊含著積極的環保理念。
藝術品是怎麼和環保相結合的?十年前,朱瑞華參加一個環保宣傳活動,受到啟發,他的創作便融入了更多的環保理念。作品《龍騰鶴舞》2012年在全國首屆社區教育舊物改造DIY大賽中榮獲三等獎,他也在活動中收下了第一個徒弟徐雅君,一位致力於宣傳環保、提倡污染治理的達人。現如今,朱瑞華的徒弟有20多人,徒弟崔寶山告訴記者,和朱老師不僅學藝,更學會做人,朱老師對藝術求真務實,他將自己家的門市房貢獻出來,成立《齊齊哈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體驗示范基地》,讓人敬佩。徒弟姜春宏說,每次去老師那兒,都帶著一大堆別人眼裡的廢棄物,在老師的指導下,這些廢棄物很快就變成了藝術品,在她眼裡,朱老師就是一個給他們帶來無限想象的大寶藏。
朱瑞華的作品造詣精深,那是歲月沈淀刻苦努力的結果。朱瑞華從小就好動手做東西,15歲開始跟隨姑父學木工,姨姥爺做秸稈紮刻。上世紀70年代初,朱瑞華下鄉梅裡斯達斡爾族區額爾門沁村,他自己做了個洗臉盆架,村長看到後說,這孩子不錯,正好村裡缺木匠。於是朱瑞華開始跟達斡爾族人學做大車、投犁杖、蓋房子,制作各種生產用具,特別受達族老鄉的喜愛。
朱瑞華說,下鄉四年,他吃百家飯,跟達族朋友結下了深厚友誼。返城後忙於生計,直到退休,年齡漸長的他越發懷念當年下鄉的日子。從2016年起,他心中萌發了一個心願,要將即將消失的達族傳統技藝進行挖掘,通過收藏、創作進行弘揚和傳承,留給世人一份記憶。
2017年,他想復建勒勒車,萬事開頭難,首先選材難,傳統勒勒車用的是黑樺木,已經不讓采伐,他四處尋材,最後淘來臘木杆,籌齊所需材料。他翻閱資料,在傳承基礎上摸索更新,終於做出了原滋原味的勒勒車。他的勒勒車代表黑龍江省參加了2017年天津舉辦的全國56個民族館非遺文化展覽,並榮獲2017年『創造之星』獎,他創作的秸稈紮刻作品《達斡爾族人家》,2018年獲得『創新之星』獎。
如今,68歲的朱瑞華仍然精神矍鑠,藝術創造的腳步始終不停。他現任齊齊哈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建華區民俗藝術協會副會長,省非遺學會會員,齊齊哈爾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齊齊哈爾市工藝美術大師,鶴城技術能手,齊齊哈爾市瑞華民間藝術交流中心經理,梅裡斯達斡爾族區臥牛吐學校文史館名譽館長。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