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日訊 (記者 霍梟涵 王亮)《黑龍江省『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圍繞做強做大生物農業等生物經濟產業,強化生物技術創新和應用,提昇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做優現代生物育種產業鏈,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開發,推進良種繁育和推廣應用。培育黑土保育產業體系,實施科技農業行動……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便是這樣一所擔負著為全省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橕和技術服務職責的農業科研機構。
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松北區創新三路800號,有1個國家級技術創新和4個省級實驗室坐落於此。8月1日下午,『奮進新征程 龍江新實踐』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龍江行宣傳報道活動走進這個科技資源富集地,探秘龍江生物經濟背後的科技支橕。
一進門,媒體團記者就看見袁隆平院士的題字『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以及『黑龍江省寒地作物生理生態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作物分子設計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作物與家畜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開放實驗室』的標識。
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人員樊超向媒體團介紹野生大豆情況。
『我們這些實驗室的功能就是為黑龍江省當好糧食安全「壓艙石」提供平臺和技術支橕。』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長李柱剛說。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長李柱剛向媒體團介紹情況。
李柱剛介紹,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是黑龍江省唯一一所以土地耕翻輪作技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黑土保護與培肥技術、農作物提質增效綜合高產栽培技術、區域農業發展和持續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為研究目標的綜合性研究所,肩負著為東北主要糧食作物耕作與栽培管理提供科技支橕的任務。

正在做實驗的科研人員。
『這種小粒豆就是我們用野生大豆的資源和常規大豆的資源進行雜交組合,從後代裡面篩選出來的優異的品種,它特別適合做芽豆、豆豉、納豆,作為保健食品來使用』,在大豆種質資源貯藏室,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人員樊超向媒體團介紹,該研究所在保存野生大豆資源的同時,利用資源優勢創造了更多更好的品種。

野生大豆品種。
在另一邊的實驗室,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總農藝師牟鳳臣向媒體團介紹了自己帶領的團隊在攻克秸稈還田難題上的最新進展。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總農藝師牟鳳臣向媒體團介紹情況。
『我們課題組叫農業分子生物學研究室,從2016年開始與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的劉斌美、吳躍進團隊合作,通過雜交、回交、分子輔助選擇的方法,經過了六年的努力,創造了脆杆型後代材料七百餘份,進入田間鑒定10餘份,有兩份已經進入了區域試驗階段,預計兩年後產生首個符合黑龍江省種植需求的脆杆水稻品種。』牟鳳臣說,『我希望,脆杆材料能被廣泛應用於黑龍江省各個積溫帶,為黑龍江省糧食安全、環境友好以及發展大農業、大牧業做出我們的貢獻。』

媒體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