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6日訊 『這次來肇源正巧趕上舉辦蓮花節,不但參與了一些招商活動,還再次吃到了讓我惦記很久的肇源江魚。魚特別鮮,讓人回味無窮,我每次來都會寄一些回家。』近日,准備到肇源投資的浙江客商黃潤澤開心地對記者說。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肇源蓮花節上,『賞蓮花、看美景、品江魚』,已成為眾多游人的『標配』行程。活動期間,全縣100餘家江魚館座無虛席。蹭了一波蓮花節熱度的肇源江魚,妥妥賺足了食客眼球。
其實肇源江魚還真不需要『搭便車』,因為它早已和肇源大米一樣,成為肇源縣另一塊『金字招牌』。傳承至今的魚文化、流金淌銀的松嫩兩江水,讓肇源江魚天生『自帶光環』。再加上該縣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南魚北移』的良好契機,為肇源縣漁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魚文化傳承6500年
作為三江交匯的濱江港城,肇源臨江而建,因魚聞名,『三花五羅十八子』的魚文化從古傳承至今。
從小拉哈到白金寶,從『春捺缽』到『鰉魚貢』,深厚悠久的肇源魚文化在先民前行的足跡中,不斷被繼承和發揚,成為6500年燦爛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肇源人不僅愛吃魚、會吃魚,更吃出了特有的魚文化。
每年12月舉行的肇源『冬捕節』,從下網走杆,到拉網出魚,每個環節、每個場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場景。隨著千米長的漁網被拉出水面,各種大魚歡蹦亂跳躍上冰面,來自全國各地的采購商、游客共同見證冬捕盛況。頭魚搶拍、水產售賣、現場烹飪鮮美魚湯等活動,攪熱了寒冬,沸騰了冰面,盡情展示著肇源漁獵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條魚引來無數客
肇源江魚名聲在外!為啥?當然是水好魚鮮。
從大興安嶺伊勒呼裡山噴湧而出的嫩江之水,和從吉林長白山天池飛流直下的第二松花江,在肇源縣三岔河匯成壯美的松花江。75萬畝的水域面積,境內江河泡沼交錯縱橫,水質優良,氣候適宜,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無任何工業污染,發展漁業得天獨厚。
肇源出產的?魚、鯉魚、大胖頭魚、鰲花、?花等46種淡水魚類,口感細膩,味道鮮美,深受省內外消費者喜愛。
每年4月中旬到5月中旬,是吃開江魚的黃金季節。這期間,每天會有500多人到肇源嘗鮮。這些食客,除了本地人,還有大慶市區和外省游客。
在肇源,任何一家江魚館都可以做出味美可口的魚宴,8道、24道、48道乃至56道菜,絕不重樣。燉江魚、?魚段、魚籽飯包、魚湯泡飯……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回味無窮。
受開江魚帶動,肇源縣每家江魚館的年純收入在80萬元左右,而開江的一個月內,利潤就佔到了全年的五分之一,最多的能賺20萬元。
肇源縣畜牧水產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海浩侖介紹,開江期間,累計可捕撈各類江魚400多噸,僅此一項產值就近2000萬元。同時,人流的聚集還帶動餐飲、旅游業增收800萬元左右。
生態漁業風生水起
『劃船漂在江面上,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魚兒在水裡鬧騰。近幾年江段裡的魚越來越多了,這是在給子孫後代造福啊。』打小在江邊長大的肇源縣漁民周景方對記者說。
近年來,肇源縣堅持『貴』在生態的發展理念,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健康的漁業體系。恰逢全國淡水魚供給側布局出現較大變化和調整,『南魚北移』給肇源進一步發展淡水魚養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肇源縣在穩定『四大家魚』養殖『基本盤』的同時,積極引進推廣翹嘴紅?、鱖魚、河蟹、大白魚、松浦鯉等10多個名特優品種,發展養殖面積38萬畝。著力打造了幾個規模化養殖基地,?魚溝15萬畝河蟹養殖基地、青花湖10萬畝鱖魚養殖基地、茂興湖養殖基地,以及興安村13萬畝集約化養魚基地。肇源縣同時依托資源優勢,積極發展和扶持水產品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
在搶抓『南魚』養殖機遇的同時,肇源縣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注重水體生態涵養。嚴格落實省政府關於禁漁的通知要求,且在禁漁期內同步開展官方放流,倡導公益性放流,為涵養松嫩兩江漁業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環境做出了有益實踐。據不完全統計,6年來肇源縣累計放流魚苗5000餘萬尾。
『魚文化是自然賦予我們的獨特優勢。下一步我們將立足現有優勢資源,在發展特色旅游、傳播漁獵歷史、開發江魚品牌上下功夫,讓肇源魚文化產業成為惠及子孫的獨特生態產業。』肇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朱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