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從『原字號』到深加工 從頭重尾輕到頭尾並重 黑龍江拉長玉米產業鏈
2022-08-13 14:53:33 來源:瞭望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玉米產量大省黑龍江,過去玉米原糧大量外運,如今玉米加工主陣地北移,就地轉化能力大幅提昇。黑龍江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破題,拉長玉米產業鏈,從『原字號』到深加工,從頭重尾輕到頭尾並重轉變。

  這一轉變的背後,展現出我國玉米產業版圖正悄然生變。一粒粒金黃的玉米,串起黑龍江『黃金產業鏈』,讓農民告別賣糧難。

  玉米加工主陣地北移

  齊齊哈爾龍江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齊齊哈爾市玉米加工的龍頭企業之一。公司於2017年2月簽約落地,項目總投資100億元,主要生產各類氨基酸及其衍生品,目前玉米深加工能力達到200萬噸/年。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齊齊哈爾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了解到,幾年前,齊齊哈爾市僅有2戶玉米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在140萬噸左右,玉米就地轉化率不足30%。如今,玉米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已超過640萬噸,玉米就地轉化率超過80%。

  齊齊哈爾市的變化是黑龍江省打造千億級玉米加工產業的一個縮影。

  2017年,黑龍江出臺《黑龍江省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將玉米主產區劃分為建設玉米深加工項目比較適宜的7個片區,共覆蓋53個縣(市),產量佔全省90%以上,玉米深加工迎來發展良機。

  去年3月,黑龍江省青岡縣政府與北京糧食集團線上簽約,引進投資15億元、年產5萬噸的L乳酸項目,並於去年底投產。京糧龍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強表示,過去玉米原糧每噸運到山東,運輸成本300多元。現在靠近原料產地加工,減少了運輸成本、增加了農民賣糧渠道、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據了解,東北地區玉米外銷一般通過鐵路或公路,到遼寧港口下海,運往華北、華南等地區。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齊齊哈爾車務段營銷分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樹軍說,過去黑龍江玉米原糧大量外運,運力緊張。這幾年運力緩解,玉米深加工產品運輸量大幅增加。

  截至2021年底,黑龍江全省玉米設計加工能力達到3100萬噸,是2016年末的近兩倍,產能集中於綏化、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區,小玉米在黑龍江實現了大變身。

  按圖索驥靠『譜』招商

  2016年,我國取消玉米臨儲收購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機制。黑龍江憑借玉米產量高、價格低等優勢,抓住改革契機,繪制產業鏈圖譜,吸引了眾多玉米深加工企業。

  綏化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連輝介紹,根據全球玉米深加工發展方向、產業鏈條、主導產品等,綏化市繪制了黑龍江第一張玉米產業鏈圖譜,將玉米產業鏈劃分為14條主鏈,主要產品從傳統的淀粉、酒精昇級到維生素、輔?Q10、肌?等50多個品種。

黑龍江省綏化市玉米產業鏈招商圖譜 綏化市委宣傳部供圖

  通過繪制玉米產業鏈圖譜,綏化市首先對照已在綏化落地的玉米深加工產業鏈現狀,編制綏化玉米產業鏈家譜,摸清現有產業鏈家底;其次將未實現加工破題的鏈條整理為招商圖譜,精准鎖定目標項目、目標企業,按圖索驥,靠『譜』招商。

  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綏化市玉米深加工產能從前幾年每年300多萬噸增加到如今的1000萬噸。目前,綏化全市規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業35戶,企業戶數和加工能力均佔全省三分之一左右。

  黑龍江昊天玉米開發有限公司(下稱昊天公司)是以玉米淀粉、變性淀粉、麥芽糖漿、果葡糖漿、麥芽糊精等為主導產品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年加工玉米120萬噸的規模,產品銷往華北和華南,並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

  與昊天公司一路相隔,是黑龍江省2017年引進的投資70億元的新和成玉米生物發酵項目。公司生產出的玉米淀粉乳漿通過管道運輸,提供給新和成,成為下一級產品原料。黑龍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趙德勝說,產業上下游直接聯系,原材料提供與加工生產實現了無縫對接。

  通過『圖譜式招商』方式,黑龍江從全球視野對玉米產業定位研判,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2016年以來,以星湖科技、新和成、京糧、象嶼、阜豐為代表的一批玉米深加工企業紛紛落戶黑龍江,玉米深加工產品不斷豐富,產業鏈上下游銜接更加緊密,產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和韌性全面增強,初步呈現出集群發展態勢。

  加快研發化解『卡脖子』風險

  通過生物技術,小小一粒玉米的身價可以實現數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長。日前,一款低碳、綠色、高效的纈氨酸新產品,在黑龍江金象生化有限責任公司研發中心研發成功,得到用戶的認可。

  公司研發總監曹國強說,研發中心科研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充分利用菌種及原材料特點,開發特有的技術和方法,實現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污水發生量下降85%以上,能耗下降約1/4,大幅減輕了環保負擔和資源消耗,同時產品綜合利用率提昇15%?20%

  目前,深入開展技術創新研發已成為眾多玉米深加工企業的基本功,黑龍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現有博士生13人,堅持『內聯外合』的研發理念,積極開展老產品技術提昇和新產品技術研發,突破了維生素A、維生素E、蛋氨酸等產品的『卡脖子』技術。趙德勝說,依靠科學技術,目前公司已經打造出一條完整的玉米深加工產業鏈。

  盡管近年來我國以黑龍江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取得長足發展,但嚴峻挑戰也不容忽視。有關人士介紹,理論上,玉米產業鏈的產品品類可達2000多種,現在黑龍江各玉米深加工企業總計生產的產品有幾十種,深加工發展空間仍然巨大。

  玉米深加工的關鍵技術是生物發酵。專家和業內人士稱,目前,我國部分企業在進行生物發酵的過程中,采取進口菌種,存在『卡脖子』風險。另外,在區域內產業鏈條上,各企業在工藝與菌種研發上交流合作有待提昇

  齊齊哈爾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郭成宇表示,我國生物發酵等基礎研究起步較晚、積累不足。當下,國內工藝成熟的多是大眾性產品,一些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大多處於實驗室水平,與產業化還有距離

  對此,專家和業內人士建議,應以政府為主導,以高校為主體,吸納企業參與,建設一個公有共用的生物發酵科技研發平臺,為玉米產業建設通用的基礎科技智慧庫、菌種庫。同時加強高層次技術創新人纔的培養,繼續延伸玉米深加工產業鏈條。

責任編輯:王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