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1日訊 龍江8月,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希望。
從三江平原到松嫩平原,廣袤的黑土地上,玉米粒日益飽滿充實,大豆『體重』不斷增加,而水稻『壓圈』快速『上糧』。
農民們信心滿滿:咱現在有良田有良種還有良技,年年豐收。
的確,這十年,從1300億斤到1400億斤再突破1500億斤,黑龍江為『種好中國糧食、端牢中國飯碗』交出亮眼成績單:十年來,糧食總產一直居全國首位,國人每9碗米飯中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十年來,全省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居於全國首位,進一步築牢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種子的『芯』突破
樺川縣梨樹鄉繁榮村劉運生種植『龍粳31』已經近10年時間,看著豐收在望的水稻田,他說:『這個品種的水稻豐產性特別好!我們附近村屯都在種。』
2011年,黑龍江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潘國君研發培育的水稻品種『龍粳31』經審定後開始推廣,良好的豐產性、抗瘟性、抗冷性和適應性,得到了第三積溫帶農民們的普遍認可。
在接下來的十餘年裡,『龍粳31』從最初的2.5萬畝,擴展到每年千萬畝以上,由此創造了全國粳稻品種種植面積的歷史紀錄,連續多年成為我省第一大主栽品種,更讓畝產超過750公斤成為現實。
在此期間,我省堅持抓住種子這個農業生產的『芯片』,打響了集人纔、科技、創新等在內的龍江種業『翻身仗』。
攻關關鍵核心技術、深化農業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推進種業振興行動,推動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立體式』的助推讓龍江種業漸入佳境。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獲悉,自2016年以來,全省共審定推廣主要農作物新品種1722個,建立農作物專家育種示范基地16個。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種植佔比87%,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為45%。常規粳稻、大豆、馬鈴薯育種全國領先,其中常規粳稻和大豆自主選育品種100%。
從事水稻育種研究42年的潘國君說:『十年來,我省品種自主創新程度大幅提高,改變了國外品種主導生產的歷史,可以說已經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十年何止一粟。他告訴記者,過去十年,我省有了千萬畝以上種植的『大品種』,品種審定數量也大幅提昇;從事育種的主體,也從原來以科研院所、事業單位為主,轉變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受到相關扶持政策影響,企業參與品種創新的積極性高漲,並注重與生產緊密結合;此外,申報植物新品種保護權大幅增加。
『雲』上的稻田
奮斗的人總是與時代同頻共振。全國種糧大戶、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孫斌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稻田裡走一圈會有很多新發現。
在企業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大大小小的無人機擺了一地。孫斌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對無人機的應用更為廣泛,從運送秧苗、到撒藥揚肥、再到夜間作業,越來越依賴數字科技。
田裡還安裝了智慧農業設備,可以監測到土壤裡的氮磷鉀、濕度溫度等,更可以『感知』並記錄空氣溫濕度、PM2.5含量、雨量、光照時間、光輻射等,『好大米是科學種出來的。』他說。
見微知著,非凡十年。黑龍江也努力向現代化農業強省邁進,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截至2021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6888.35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58.7萬臺,其中10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達到8.7萬臺,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穩居全國首位。
數字信息技術賦能農業也步入『快車道』。黑龍江成立了全國首家省級農業大數據中心,整合開發了農機調度、植保數據、養殖管理、土地流轉、投入品管理、農業金融等系統,強化與國內互聯網頭部信息平臺企業、通信運營商,哈工大、東北農大等高校,中科院自動化所、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全面推進農業數據資源統一管理和綜合利用。
重大病蟲疫情在線監測預警和統防統治植保無人飛機作業數字化監管也同步推進,建成目前國內唯一全省域在線監測體系,設立病蟲疫情監測點4000個,布設病蟲害監測設備1.7萬臺,2021年完成無人飛機作業2.08億畝次。開發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追溯面積達4500萬畝,入駐企業2500家。
變『肥』的黑土地
在黑河市愛輝區古城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開闊的農田裡,生長在黑土地上的豆秧格外健壯,負責人閆化軍抓起了一把黑土:『按俺們農民話講,現在這地「絲絲撓撓」的。』
這話怎講?『說明咱黑土地裡的有機質含量提高了唄!』秋天整地起壟,粉碎的秸稈和有機肥一起『拌進』地裡;夏天測土施肥,缺啥補啥……閆化軍已經很習慣這種耕種方式,用工程、農藝、生物措施保護黑土地,守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命根子』,於他看來責無旁貸。
過去十年,黑龍江省結合省情實際,圍繞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目標,深入實施藏糧於地戰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堅持管控與修復並重、保護與利用統籌、用地與養地結合,全力創新黑土地保護模式,健全黑土地保護長效機制,打造黑土地保護龍江樣板。
省農業農村廳還積極打造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即以秸稈粉碎、有機肥混合深翻還田,結合玉米—大豆輪作為關鍵技術的旱田黑土地保護治理技術模式。針對水田秸稈還田難等問題,以秋季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春季有機肥拋撒攪漿平地為關鍵技術,形成水田黑土地保護利用『三江模式』。『龍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被列為全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為了長久保護黑土地,我省編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修訂了《黑龍江省耕地保護條例》,出臺了《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推行了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制,構建了目標到位、任務到底、責任到人的工作責任體系,形成了黑土地全域全覆蓋監管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也於8月1日起施行,讓保護黑土地從此有法可依。
數字顯示,2021年,全省完成保護性耕作2586萬畝,累計落實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5842萬畝。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未來五年,要堅定不移推進農業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業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實施現代農業振興計劃,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推進規模化、數字化、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600億斤以上、保持全國第一,堅決當好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主力軍』、國家糧食統籌調劑最可靠的『供應地』。
1600億斤,是目標,是使命,更是龍江兒女為祖國種好糧的一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