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9日訊 人纔是企業的第一資源,是企業最關鍵也是最活躍、最稀缺的生產要素。近年來,中國一重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啟動『新型學徒制』技能提昇行動,實施『百名人纔工程』,建立人纔『周轉池』制度,以『人纔高地』築牢『中國制造業第一重地』。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企業發展人纔的有效保證,中國一重充分發揮新工科教育聯盟、高端智能裝備產教融合育人聯盟、技能人纔培養聯盟等核心成員單位作用,全面促進地企教育鏈、人纔鏈、產業鏈全方位融合,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攜手成立『頭雁團隊工作站』,依托清華大學每年開展集中輪訓和專業培訓,聯合哈爾濱工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開展學歷能力『雙提昇』,並結合重點項目每年向燕山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輸送人纔攻讀工學博士。同時,啟動『新型學徒制』技能提昇行動,共有1100餘名技能人纔參加新型學徒培養計劃,用兩年時間打造出『百名優秀學徒』和『50名傑出企業導師』。
對於中國一重這樣的『大國重器』,任何制造工位都需要領軍人纔,來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重大技術變革。為此,中國一重出臺大國英纔、大國工匠、首席技術專家、首席技能大師評選辦法,實施『百名人纔工程』,組建黨員、勞模、青年、黨外人士、技能大師、巾幗等六類工作室152個,聯合攻克國內首件百萬千瓦核電常規島整鍛低壓轉子精加工等一批技術難題。近年來,中國一重每年拿出數百萬元專項獎勵資金,開展『百萬一重杯』競賽比武,累計參賽73300餘人次,完成競賽項目3402項,創效7億多元。
負責勞模工作室的『大國工匠』劉伯鳴,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了一批優秀員工。『在工作中,我與工友們相互交流,傳授多年積累的經驗,共同完成國內首件8.6米超大直徑E/O整體管板體外鍛造,實現了極限制造能力的新突破。』劉伯鳴表示,讓年輕人在磨礪中成長,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中大顯身手,牢記『中國制造業第一重地』的使命擔當,這就是他作為中國一重首席技能大師的責任。
中國一重還堅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纔策略,建立人纔『周轉池』制度,利用大連、天津等沿海地區區位優勢,建設高水平設計院和研發中心,設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集聚以海外高層次人纔、國內領軍人纔為代表的高科技研發團隊。同時,通過異地交流掛職(任職)的形式,目前已累計吸引50餘名『雙一流』高校的青年骨乾人纔到齊齊哈爾市工作,並逐步完善青年人纔全鏈條培養機制。
現任中國一重鑄鍛鋼事業部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的楊曉禹,碩士畢業後進入中國一重天津研發中心工作,2020年5月從天津研發中心調任至位於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的中國一重鑄鍛鋼事業部。以他名字命名的楊曉禹勞模創新工作室已成為公司裡的一塊『活招牌』,幾乎所有設計鑄鍛鋼的『硬骨頭』,都是他們帶頭啃下的,工作室先後吸納創新人纔14名,完成創新課題十餘項,其中主管道不鏽鋼鍛件研制、華龍一號主管道評定件研制等均取得突破性成果。
沒有人纔優勢,就沒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一重正加快推進人纔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為公司高質量發展、建設世界一流產業集團、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提供堅強人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