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鶴舞
2022-09-08 07:33: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徐佳倩 孫昊 郭俊峰 劉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游客觀鶴。

  人與鶴的親近。

  烏裕爾河蜿蜒曲折。

  自小興安嶺西麓傾瀉而下,烏裕爾河逐漸蜿蜒曲折。沒有波瀾壯闊,也沒有浩蕩奔騰,有的只是舒緩恣意的河水漫延,紮龍濕地自此形成,造就了它獨特的風骨與餘韻。21萬公頃濕地、獨特的內陸水域環境、原始的蘆葦沼澤勝境,為珍稀水禽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260餘種鳥類繁衍生息,全球知名鶴類齊聚於此,近千只丹頂鶴將濕地裝點成鳥的樂園、鶴的故鄉。

  在黑龍江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文明故事與養鶴情懷交相輝映,歷久彌堅。紮龍珍稀水禽的養育故事,正是人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紮龍生態的涵養保護故事,就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生態到龍江』的生態文明建設故事。

  從籠養到野化訓飛 鶴類縱情『排雲上』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撒向蘆葦沼澤,養鶴人徐惠就提著裝滿魚兒的鐵桶,吱呀吱呀地蹚進了蘆葦蕩,大手一揮,一對丹頂鶴就從葦草中探出身子,輕巧啄起掉落在水面上的魚兒。

  與鶴縱情相伴16載,徐惠養鶴、護鶴、拍攝鶴,鶴是他的孩子,也是志趣相投的朋友。

  『我把微信步數關了,要不天天霸佔著朋友圈封面。』凌晨三四點鍾徐惠就來向鶴報道,喂食、清理、互動、巡護,他經常在7點纔吃上早飯,接著開啟全天的工作,偶爾還會在傍晚7點多再來到保護區,將兩只『明星鶴』引到旁邊一個兩米高山坡上,伴著身後的落日餘暉與晚霞,歡快起舞。此時,他會用手中的相機定格下丹頂鶴優美的瞬間。

  如此活動一天,沒人能夠在步數方面比拼過他。『那時佔領微信運動封面,很多朋友都會給我點贊,大家都很羡慕我呢。』徐惠揉搓著滿是傷口的雙手,美滋滋分享著他的工作經歷,不現一絲疲倦。

  不知是否是與鶴朝夕相處的原因,徐惠講起自己的故事,也是手舞足蹈。同樣帶著上揚的手勢,徐惠說道:『我最開心的事就是看到丹頂鶴回歸大自然。這些年保護區通過野化訓飛等方式幫助丹頂鶴掌握野外生存技能,累計放歸了350餘只,通過野外監測等方式得知它們都生存的很好。』

  野化訓飛組組長王朝也是紮龍的『老人』,他在保護區工作14年了。他介紹,在紮龍保護區的野化訓飛基地,每天有四個時間段,共計30餘只丹頂鶴從山坡後踱步上來,伴隨著訓飛員的旗幟與手勢騰風而起,飛躍游客們的頭頂,游走在紮澤地,時不時啄起掉在水面上的魚兒。丹頂鶴野化訓飛工作主要從鍛煉鶴的飛翔能力、野外覓食能力、自我防御能力等方面入手。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紮龍保護區就針對丹頂鶴開始了籠養,組建丹頂鶴活體基因庫種群,開展丹頂鶴由籠養到散養的探索過程,1983年實現了散養鶴種群的野外越冬,1987年完成了散養鶴種群後代野化工作,探索了紮龍保護區丹頂鶴由籠養到散養,最終過渡到野生鶴種群的獨特野化路徑,為世界丹頂鶴物種保護提供了紮龍范本,如今該模式已趨於成熟。

  從個體養鶴到群體護鶴 鶴保護事業得到傳承

  為什麼紮龍有鶴?因為這裡湖泊水系發達,氣候宜居,水禽的食物來源十分豐富;因為這裡蘆葦茂密,便於丹頂鶴休養生息,躲避天敵。曾幾何時,紮龍保護區存在著人鳥爭地的情況,各類生物資源呈現減少趨勢。為丹頂鶴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長環境,助其繁衍生息,是幾代紮龍人奮斗不息的事業。

  『我來到紮龍成為一名飼養員後就跟著老叔學習,除了喂養鶴,還要摸清散養鶴巢穴、記錄下蛋周期、整理養鶴檔案。我老叔就是徐建峰,他手把手帶我入行。』提到徐建峰,徐惠陷入了回憶。

  徐建峰和徐秀娟是每個鶴城百姓都銘記一生的名字。他們用自己的雙手托起了丹頂鶴生長繁育的全周期,也托起了紮龍珍稀鳥類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的事業。如今,養鶴群體越來越壯大,第三代養鶴力量充盈著紮龍保護區。

  『老叔的女兒徐卓就在保護區科研宣教中心工作,她經常騎著電動車去野外轉一圈看看鶴,有時還招呼著讓我騎摩托帶她出去熟悉一下野生鶴棲息的點位。』透過徐惠的講述,可以想見這位行事利落的90後女孩行進在野外中的畫面。

  只因大學時期一次來紮龍旅游,出生於1994年的高歌就選擇了日後要留在這裡生活工作。『我是呼倫貝爾人,大學在雲南昆明上的,之所以選擇一個第三方城市奮斗,只因為我熱愛紮龍的生態環境!』去年,紮龍保護區科研宣教中心迎來了包括高歌在內的兩位新生力量,主要從事紮龍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的科研監測。雖然剛來到紮龍工作不到一年,但是仿佛與紮龍相伴了半個世紀,他們毅然選擇紮根紮龍。

  從濕地修復到鶴主題活動 鶴文化詮釋生態文明

  陣陣微風吹過,蘆葦慢慢彎了腰,驚動了上面攀落的蜻蜓。放眼望去,幾只丹頂鶴也正騰風而起,輕盈優美的身影劃破天際,其間還有幾只灰色的白枕鶴也扇動翅膀,游客們不禁加快了步伐,三三兩兩集聚到觀鶴臺。

  此情此景,是大自然再次贈予紮龍的生態禮物。

  20年,省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二級調研員王文鋒見證著紮龍的變化。

  2002年起,通過中部引嫩工程調水應急補水紮龍濕地,隨後逐漸建立起長效補水機制,紮龍濕地生態修復工作取得進展。從2000年到2020年,紮龍保護區植被生產總量提高一倍,明水面面積從2001年的130平方公裡擴大到600平方公裡以上。2018年完成了第一期紮龍濕地核心區居民生態搬遷工作,有效緩解了發展與保護的矛盾。

  『要說紮龍保護區生態好不好,看看這些動物就知道了,我看見了不少過冬回來的大雁,這在以前好像是沒有的。』說話間,鶴城攝影愛好者馬穎提了提腳上的靴子,為了捕捉丹頂鶴和大雁的神態,她踏進了一汪淺水中。『我今年58歲了,我曾走遍祖國大好河山,唯獨鍾情於家鄉。身為鶴城人,我很驕傲和光榮!』

  在紮龍保護區,不論是工作人員還是游客、攝影愛好者,他們都擁有著一個共同的身份——濕地保護『宣傳員』。

  王文鋒自豪地說,在各界力量的幫助下,紮龍濕地保護,已成為國際濕地保護典范。在紮龍濕地模式的影響下,我省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省級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多年來,紮龍保護區在多個重要國際會議和科研項目中分享濕地與鶴類養護經驗,遞交出一個個享譽世界的生態名片。生態旅游、科教研學、文化創意……還有更多豐富多彩的宣教活動拉開了新時代鶴城的發展序幕。

  夏季的紮龍濕地,猶如一塊翠綠色的珍寶鑲嵌在松嫩平原,曲折河道如同發光的銀色綢帶纏繞其中,讓人流連忘返。鶴城人民投身生態環保事業的擔當與智慧,打造出的『鶴文化』,也正在經久流傳。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