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模型顯示著哈爾濱航天恆星在衛星應用領域的優勢。

哈爾濱航天恆星的展廳裡,每一塊顯示屏的背後都是大數據在支橕。
黑龍江日報9月22日訊 一個城市的地下有多少條管線,燃氣、供水、排水、供電管線何時建成,如何交匯,都屬於哪些公司?
這些問題即使是行業資深人士也難以回答。但如今有了大數據平臺,管理者可以一目了然。
哈爾濱航天恆星數據系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爾濱航天恆星』)就是『地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數據的采集者,正因為有了他們,城市地下經脈清晰可見。
智慧管網
助力城市管理節本提效
2013年,哈爾濱航天恆星成立。『當時成立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黑龍江衛星應用產業發展。』哈爾濱航天恆星副總經理葛寶玉說,他們的技術優勢和研發能力集中在衛星遙感、衛星導航、系統集成、雲計算等領域。
智慧管網是哈爾濱航天恆星經營最早的項目之一,經過多年的累積,已經在哈爾濱開展了全市25000餘公裡地下管網數據普查,摸清了地下數據,通過智慧管網信息系統將地下管線運行狀況進行直觀展示。
智慧管網對城市管理能起多大作用?
以供水管線為例,葛寶玉說,以前水管爆了,供水公司不敢關閥門。因為關上就找不到爆點,只能『帶水作業』。曾經有一次為了尋找爆點搶修,居然挖了兩公裡。對水資源和人力資源都是極大的浪費。現在發生事故後,可以在50米范圍內定位爆點,大大地縮短了搶修的時間。
智慧水務,是哈爾濱航天恆星拓展的新領域,是他們從綜合管網轉向專業管網的標志。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有機整合水務管理部門與水務設施,形成『城市水務物聯網』,在可視化平臺上就可以掌握供水產銷差。
葛寶玉說,在項目前期調研時,他們了解到東北城市供水的產銷差較高,生產100噸水,收回水費的比例僅為60%-80%。現在智慧水務平臺上線,掌握了自來水廠出水的噸位信息,途經的管網和泵站,再到千家萬戶的路線,由於現在每家的水表都換裝了智能水表,整個過程損耗一目了然,形成數據閉環。自從有了智慧水務平臺,城市自來水漏失率降到10%以下,提高了企業的營收比。目前這一平臺已經在七臺河、齊齊哈爾、烏魯木齊等多地市投入使用,確保管線漏損問題5分鍾下達到一線,重大事故10分鍾完成應急預案啟動,將供排水公司的產銷差由20%~30%降至10%。實現城市水循環全流程自動化管理,降低城市用水能耗、保障城市用水需求。
哈爾濱航天恆星總經理梁志國對記者說,哈爾濱航天恆星一直在城市智慧管網領域耕耘。現在哈爾濱航天恆星的智慧管網建設已覆蓋城市地下電力管線、電信管線、有線電視管線、燃氣管線、供熱管線、給水管線、排水管線、工業管線等八大類管線,可以對這八大類管線進行全方位監管,實現地下管線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務,為數字城市建設提供數據支橕。
數據服務
助力龍江打造新興產業名片
黑龍江省已經提出將數字經濟作為『十四五』時期換道超車的新引擎,並將其列為一號工程,梁志國對此倍受鼓舞。他表示,哈爾濱航天恆星在數字經濟領域起步較早,積極參與了省市產業規劃。在他看來,數字經濟發展,數字化是前提和基礎。哈爾濱航天恆星在哈爾濱開展智慧城市業務已經十年,在掌握了城市管網基礎數據之後,將進一步挖掘數據應用價值,拓寬領域應用。
『前期數據采集的過程會很費時費力,記得當初采集數據時出動了1000多人,歷時一年纔完成,但打好基礎可以事半功倍。』梁志國表示,正因為現在哈爾濱已經實現了智慧管網,就再也沒有出現因開挖管線導致的爆管等事故。他舉例說,哈爾濱在地鐵2號線、3號線初步設計勘察時,原本3000餘個鑽孔勘測點位,至少需要3個月纔能完成管線會簽工作。然而,利用智慧管網平臺,僅用了10餘天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會簽確認工作,這就是數據提昇效率的例證。
梁志國告訴記者,在發展數字經濟的過程中,有些數字化能馬上變現,有些則是發揮長期效益。尤其地下管線作為城市地下『生命線』,是保證城市運行的基礎,需要用長遠的眼光看、更需要耐心做。他舉例說,現在上海將智慧水務平臺的用水數據應用到關愛孤寡老人的工作中。無論是健康還是生病,人都要喝水、做飯、上廁所。如果用水量過低,平臺就會向社區發出信息,社區工作人員會到老人家中查看,這就是數據匯聚後產生的新服務。所有的創新都是一點一滴進行的,一旦大量數據聚集在一起,就會有新的創意將原本想不到的事和數據連接在一起產生新的服務場景和新的業態。
哈爾濱航天恆星在數據資源服務方面,形成了『天-空-地』立體化數據服務產品體系。截至目前,哈爾濱航天恆星的數據服務業務已拓展到省內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大慶等主要地市,省外面向北京以及浙江、四川、新疆、雲南、江西等22餘個省市地區開展服務,從智慧城市、到智慧三農、再到生態大數據,抓住數字產業化的機遇,全力支橕黑龍江省衛星應用產業及數字經濟發展,打造龍江戰略性新興產業名片。因為有了航天恆星的助力,黑龍江省不僅在空間數據處理方面在全國走在前列,還成為星基資源利用、北斗導航與遙感產業化應用示范的主要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