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我和我的家鄉?返鄉『80後』瞄准農機能化 創新創業夢圓三江
2022-10-05 10:53: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霍梟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沈。』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10月1日起,東北網策劃推出『我和我的家鄉』系列報道。對一直工作、生活在黑龍江的平凡人,對他們不平凡的生活,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刻畫和挖掘,感受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建設家鄉的堅定信念,以及對家鄉的深沈熱愛和深情告白。

  東北網10月5日訊(記者 霍梟涵)2014年,全國掀起『雙創』熱潮,28歲的王慧感受到一股蓬勃興起的力量,喚醒了他自主創業的夢想。王慧的創業項目,選定了自己最為擅長的農業機械研發。

  王慧的出生地在江川農場,是黑龍江農墾系統下設的一個國營農場,離佳木斯不過百裡。作為農墾子弟,王慧非常熟悉種地流程、了解農戶需求。在以往的工作中,王慧發現北方農機銷量很大,加之佳木斯又是全國最大的農機消費終端市場,小農機廠非常多,具有強烈的技術需求。由此,王慧認定,如果成立一家農機研發中心,為這些廠家提供技術服務,市場前景一定可觀。

  2015年6月,王慧回到家鄉,創辦黑龍江東部地區唯一一家民營的農業機械研發公司——佳木斯市潛興農業機械研發有限公司,正式開始他的農機研發創業之路。

王慧(左一)與黑龍江省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共同研發的『插秧機折疊防陷輪』下地試驗。

  創業以來,王慧瞄准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把智能和精准作為現代農業機械發展的目標,以技術代替資源,實施精准農業,在農業機械研發、農機企業服務、高科技企業孵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每年春秋兩季,王慧經常走進田間地頭,跟農戶面對面交流,查找問題,有的時候站在田邊看農機運行,一看就是幾個小時。『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只有創新纔是企業生存的動力,纔能獲得最後的成功。』王慧說。

王慧(右一)與專家探討新產品。

  經過長久的實地考察,反復研究,王慧先後陸續自主研發了液壓翻轉犁、築梗機、打捆機、圓捆裝車機等9個農機設備新產品。

  為更好地研發創新、培養農機人纔,2017年1月,王慧與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博士劉向東合作聯合組建研發創新工作室。劉向東告訴記者,工作室以中小型農業機械和秸稈利用技術為研究方向,先後吸納了由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和信息電子技術學院的10多名博士和教師的加入,四年多累計完成研發成果30多項,帶動700多名在校大學生與研究生進行見習與實踐。畢業的大學生很多都被知名企業招錄,對推進當地農機發展、培養高校實踐型人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王慧(左一)與劉向東共同研發的2QTJ水稻育秧土機械化取土機在田裡試驗。

  如今,經過六年多的努力,佳木斯市潛興農業機械研發有限公司發展成為40名高級技術人員組成的科技型企業,並擁有2個研發基地,1個生產試制車間,1個高標准實驗室。自主研發了1JSN系列水田打漿機、苗床平地壓實機、水稻育秧土機械化取土機、高速插秧機車轍平地器等20多個農機新產品。在知識產權方面,該公司自主申報發明專利5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8項,其中3項填補國內農機市場空白。另與30多個農機制造企業以技術入股,技術服務等形式合作,創造產值4700多萬元,間接帶動本地就業200多人。

  黑龍江眾為農機有限公司總經理賈瑩告訴記者,今年春季以來,由王慧的潛興公司研發並提供技術文件、眾為公司生產的玉米、大豆播種機已經銷售了200多臺,銷售額達到了1000萬元,主要銷往黑河、嫩江、建三江、紅興隆等地,農機質量和播種技術都得到了客戶的良好反饋。2023年春季之前,預計銷售額達到2000萬元。

王慧與黑龍江眾為農機有限公司研發的『播種機單體』。

  王慧說,『未來,我將繼續秉承著「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發什麼」的服務宗旨,研發最好產品,服務最美龍江,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貢獻力量,為中國農業現代化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