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哈爾濱10月21日電 題: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黑龍江怎麼辦
連日來,中共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了5場集體采訪,共有34位新聞發言人出席。作為老工業基地、糧食大省,又地處祖國最東最北的黑龍江,與遼寧、吉林一樣,這幾年的發展速度確實相對緩慢。今年上半年黑龍江的GDP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讓人們看到了這個省的希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這是記者關心的一個熱門話題,黑龍江怎麼辦?在第二場集體采訪中,黑龍江代表團推出黑龍江省委常委、副省長沈瑩作為代表團新聞發言人,面向中外記者回應了外界關切。從她的介紹中,尋找一下黑龍江尋求突破的蛛絲馬跡。

穩紮工業根基,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時代變革拋出『新考題』,資源依賴過高、產業結構偏重等問題客觀存在,以傳統工業為主要根基的黑龍江,不僅要『根穩』還要『蹄疾』。
作為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黑龍江擁有中國一重、哈電集團、大慶油田、哈飛等一大批『國寶級』企業。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用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讓老企業煥發新活力,是穩紮工業根基的『守』。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沈瑩在采訪中釋放了黑龍江『攻』的信號——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和創意設計產業,培育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能源、化工、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此前,商界嗅到了投資風向往北吹拂的味道。2022年以來,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世界5G大會在此舉行,華為、百度、騰訊、中興通訊、華大基因、北科生物等領軍企業紛紛落子。
外界熱議,這一轉變會否引來『鳳凰棲』,沈瑩在會上表示將『用好用足《新時代龍江人纔振興60條》等政策』。黑龍江擁有哈工大、哈工程等78所高等院校的科教資源,為中國載人航天、深海探測、核電技術等成果做出貢獻。留住人纔與科教創新,是『攻守兼備』之道。

端穩中國飯碗,推進農業現代化
『遇到疫情沒慌,看見有人屯糧慌了。』百姓笑談,道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事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沈瑩在發言中給了中國人民一顆『定心丸』:『今年又是一個大豐收年。』
金九銀十豐收季,在黑河市孫吳縣大豆種植示范基地裡,豆稈上密密麻麻結滿了豆莢。『大豆結莢30個左右,預計每公頃收獲5000斤,豐收在望。』黑河市孫吳縣興川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魏廣東說。
作為中國糧食安全『壓艙石』,黑龍江過去十年糧食年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沈瑩表示,『力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推動糧食產能增加1000萬噸。』向糧食綜合產能尋『突破』,就要解鎖農業現代化『科技密碼』。
過去『鐮刀一揚來收糧』,如今『大型農機作業忙』,此時一排排『鋼鐵俠』正在田壟中收割『十九連豐』的喜悅。目前,黑龍江農業機械化率達到98%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9%。
端穩中國飯碗是『守』,推進農業現代化為『攻』,黑龍江高標准建設全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推進規模化、數字化、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利用在線監測、智能農機、衛星導航等技術為糧食增產賦能。
守住生態屏障,加快綠色轉型發展
《太陽島上》《烏蘇裡船歌》《勇敢的鄂倫春》等歌曲家喻戶曉,唱出了黑龍江大森林、大濕地、大界江等自然生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黑龍江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以守為攻』築牢中國北方的生態屏障。
『綠』是黑龍江自然生態的底色,也是高質量發展的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黑龍江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實踐地。
今秋,在龍江森工綏陽局各林場所,一排排菌袋上掛滿成熟的秋木耳,菌戶們正在嫻熟地采摘。『今年能采摘秋耳乾品3000斤左右,收益能達到12萬元左右。』菌戶李金海喜悅溢於言表。自2014年春季停伐以來,龍江森工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林下經濟、森林食品等產業。
黑龍江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在保護基礎上以『攻』的姿態向黑土地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我們將充分發揮寒地黑土、綠色有機的優勢,做強「黑土優品」品牌,將「最優、最綠、最香、最安全」的農產品呈獻給全國人民。』沈瑩表示。
從沈瑩代表的介紹中,可以看出黑龍江尋求突破,采取的是『守』『攻』之道。『守』的是大國重器之根、大國糧策之本、大國生態之鑰,『攻』的是現代產業之勢、現代農業之魂、綠色發展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