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21日訊(邱賀岩 記者 霍梟涵)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後,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以『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為引領,依托鄂鄉文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鄂倫春民族風情園等多元陣地,凝聚鄉職工、民族乾部、駐村工作隊等多元力量,讓廣大黨員乾部群眾在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掀起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
開設『小講堂』,講解黨的二十大精神大文章
十八站鄉黨委結合機關『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紮實推進學習型機關創建,以流動講堂的形式,在會議室、農家書屋和群眾家中,通過舉辦學習會、研討會,開展黨的二十大知識測試、慰問活動等方式,把『大講堂』轉化成『小講堂』。利用『線上+線下』宣講方式,依托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媒體平臺拍攝『黨的二十大報告我領學』。
運用『小載體』,弘揚黨的二十大精神大思想
十八站鄉在宣講工作中緊密結合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積極探索『書面語』轉化成『民族語』的新方法,使黨的『好聲音』更接地氣、深入人心。『漢語+鄂倫春語』的宣講模式,成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門方式,宣講內容圍繞講黨的恩情、講民族政策、講團結和諧、講法律法規知識、講惠民政策展開,采取漢語宣講一遍,鄂倫春語翻譯一遍,重點內容相互交流一遍的方式,用『鄉音』傳遞『黨音』。鄂倫春傳統說唱『摩蘇昆』,是一種『說一段,唱一段』的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為將理論宣講與民俗文化傳承創新結合,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說唱到千家萬戶,鄂族村群眾利用新媒體平臺拍攝2期『摩蘇昆』,以飽滿的熱情唱出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以實際行動踐行『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
制作『小手工』,獻禮黨的二十大精神大文化
『從我們最早居住的撮羅子到木刻楞,再到現在的集中供熱、有上下水的磚瓦房,我們的生活變化太大了!我們從心裡感激黨和政府。我們這些老人也想發揮餘熱,把我們鄂倫春民族的樺皮文化、獸皮文化、語言文化都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郭寶林有感而發。
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中,傳承人們紛紛制作非遺『小手工』,為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貢獻一份力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寶林通過手中刻刀制作『讓民族團結『石榴籽』更紅』的樺樹皮工藝品;省級非遺傳承人關小雲創作了以『剪紙映初心,獻禮二十大』為主題的剪紙作品,以非遺傳承力量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十八站鄂倫春族鄉落地生根。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該鄉廣大黨員乾部與群眾相聚在十八站鄂倫春民俗博物館。
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鄉長孟威表示,『作為一名基層民族乾部,在今後的為民服務工作中,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真抓實乾,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准推進,高質量落實,不斷推進鄂鄉經濟穩步發展,享受到更多祖國發展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