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位於三江平原腹地,這裡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土質肥沃、資源豐富,黑土耕地面積1231萬畝,年生產糧食650萬噸左右,約佔全省糧食總產量的1/10,中國每五十碗米就有一碗來自建三江。
黑土地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黑土地,事關中國人端牢自己的飯碗,事關生態系統平衡穩定,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敲槌!

『現在開庭!』隨著一聲清脆而又莊嚴的法槌聲,建三江首例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建三江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林某某在未獲得相關部門批准的情況下,私自在鴨綠河農場某作業區林班內使用農用車開墾林地並種植水稻。經鑒定,林某某毀壞林地面積為0.824公頃(12.36畝),非法佔用林地的森林生態修復費用總價值為8240元。公益訴訟起訴人認為,該案被告人雖已受到刑事追究,但仍應承擔民事責任,主張林某某賠償被毀壞林地森林生態修復費用及鑒定費用。建三江人民法院積極實踐民事懲罰性賠償制度,綜合考慮實際案情與檢察機關意見,最終以調解方式結案,林某某於當日將公益訴訟起訴書的訴求主動履行完畢,達到懲治違法犯罪、修復土地資源、賠償經濟損失『一判三贏』的法律效果,起到辦理一件案件、保護一片土地、教育一方群眾的社會效果。
五年來,共審結涉相鄰污染侵害、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業承包合同等各類環境資源民事案件600餘件,有力凸顯了生態環境法治保障成效。
讓土地資源破壞者
『變身』生態環境修復者

2017年,被告人渠某某私自將位於前進農場的一般生態林陸續開墾為耕地用於種植水稻。經審理,法院認為渠某某構成非法佔用農用地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緩刑三年並處罰金,同時責令被告人在毀壞的林地上按其向林業部門的保證補植樹苗,保證樹苗三年內成活率達到85%以上。該案體現了建三江人民法院深入貫徹新時代環境資源司法理念,引入『復植補種』生態修復機制,提高土地資源保護質效,實現教育與懲戒雙重目的,堅持用有力度又有溫度的司法手段守護轄區的綠水青山、藍天黑土。

組建專業團隊。建三江人民法院按照全省法院環境資源審判『三合一』歸口審理模式建設要求,整合審判資源,建立環境資源案件刑事、民事、行政協同審判格局,全面提昇人民法院環境司法服務和保障水平。

構建立體保護模式。建三江人民法院與公安、檢察及相關行政機關就環境資源保護工作協同多次召開聯席會議,統一環資案件裁判尺度,不斷總結案例審判經驗,形成多部門依法懲治破壞黑土地資源違法犯罪的合力。

發揮司法教化功能。在庭前環節,法官加大釋法力度,讓被告人充分認識到破壞黑土資源的危害並自覺自願采取修復措施。在庭審環節,法庭加大巡回審判力度,並增加檢察院、法院幫教和被告人懺悔環節。在刑罰執行環節,將被告人修復成效、履行義工等情形納入社會矯正成效考評范圍,真正引導行為人實現從土地資源破壞者到生態環境修復者的『變身』。
講好保護故事
傳播法治聲音

6月25日為『全國土地日』,建三江人民法院將每年『全國土地日』所在周設定為黑土地保護周。今年6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土地日,建三江人民法院乾警來到田間地頭,開展『保護黑土耕地,端牢中國飯碗』主題普法宣傳活動,引導社會公眾自覺保護黑土資源,保護環境,守衛家鄉。

《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施行以來,建三江人民法院向種植戶生動闡釋條例內容,將課堂搬到稻田間、糧堆旁、楊樹下,並且縮短課時、常宣常教,警示違法後果,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保護利用黑土地的積極性,保護利用黑土地的良好社會氛圍愈加濃厚。

在第51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建三江人民法院深入走訪轄區企業、小區、廣場,發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責任宣傳冊,講解全國法院審判實務中野生動物資源破壞等典型案例,耐心介紹法院公益訴訟相關規定,同時呼吁大家撥打12309積極舉報公益訴訟線索,凝聚環境保護社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