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一粒五常稻米的經濟輻射效應
2022-11-25 07:43:2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稻米加工數字化流水線上的智能機械手臂。

  

  黑龍江日報11月25日訊 實現稻米從田間到餐桌全程數據鏈;生物科技賦能突破DNA指紋鑒定、分子育種關鍵技術;種稻米也『種』風景,『文旅+』新業態風生水起……立足做強主導產業,五常市推動大米產業與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及『文旅+』、創意設計融合發展。2022年,五常大米品牌價值攀昇至710.28億元,連續七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一粒稻米持續走紅,加速釋放經濟輻射效應,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昇級。

  『牽』起數字化產業鏈

  初冬,走進五常市農業物聯網服務中心,溯源中國·稻鄉五常品質品牌區塊鏈溯源平臺建設正在收尾,五常大米溯源防偽系統同步昇級。現場正在安裝實時數據顯示大屏,後臺數據采集也在加緊進行。

  五常市大米產業服務中心主任張野說,今年五常市對物聯網系統進行了昇級改造,依托數字化溯源平臺,12月開始五常市將陸續向每個農戶頒發『稻米銷售卡』,按農戶擁有的土地面積核算其稻米產量,將數據存入卡中。稻農銷售給稻米加工廠的數量將完成雙向確認,進而實現五常大米總量控制。

  借助平臺搭建的物聯網系統,五常市同步昇級了大米溯源防偽系統,消費者購買五常大米,掃碼即可完成從田間到舌尖的全程可視化追溯。

  近年來,五常市以數字技術賦能大米產業,加速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進物聯網數字平臺、數字化車間、數字化生產線、智能工廠建設,構建起稻米種植、加工、倉儲的數字化產業鏈條。

  正是大米銷售旺季,五常市金禾米業的稻米加工數字化(智能)示范車間全自動生產線在不停運轉,稻米加工從脫殼、谷糙混分離、色選、拋光到裝袋全部自動化完成。『金禾米業今年建成省級數字化(智能)示范車間,不但稻米加工的品質和品相有所提昇,還實現了節本增效。』五常市金禾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雲輝說。

  目前,五常市規模以上稻米加工企業達94家,其中3家企業年產值超過10億元,智能化、自動化加工設備達到90%以上,稻米加工邁入智能數字化時代。

  在五常市喬府大院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標准農田裡,攝像頭與傳感器等裝置實時采集和傳輸氣溫、濕度、土壤狀況等數據。該公司信息部經理張海潮說,水稻從智能化浸種催芽開始,借力大田數字化系統,水稻環境變化、生長情況能實時掌握,高標准種植更精准。

  構建數字化產業鏈,五常市努力促進大米產業上下游、產供銷協同聯動。2022年,五常市水稻收購均價2.6元/斤,大米最低價格8元/斤,是周邊大米價格的2倍以上;最高售價199元/斤,是周邊大米價格的50多倍。五常大米實現收入110多億元,稻米產業經濟效益全國第一。

  借生物科技提昇競爭力

  在前不久結束的2022中國(黑龍江)國際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和黑龍江大米節上,2022黑龍江大米節稻米品評品鑒終評結果,五常大米蟬聯黑龍江大米節金獎第一名,共斬獲2個金獎、5個銀獎、3個銅獎,在十強榜單中佔據8席。

  從『一粒良種』到『一碗好米飯』,近年來,五常市全鏈條提昇大米產業核心競爭力,設立院士工作站,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黑龍江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進行長期科研合作,重點突破良種繁育、統防統治、有機增產和生態保護等生物科技和核心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化應用。

  種子,是稻米品質的根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品種『五優稻4號』(俗稱稻花香2號)是五常水稻主栽品種,讓『黑土優品』五常大米躋身國際高端大米行列。為應對水稻品種常見的退化問題,五常市持續實施現代種業提昇工程,近年來集中整合17家種子『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運用生物科技,突破DNA指紋鑒定、分子育種關鍵技術,走出種業創新先手棋,讓小種子迸發大能量。

  黑龍江喬府大院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5000畝同心圓結構的種子繁育基地剛剛完成深翻越冬。黑龍江喬府大院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五優稻4號』研發人之一項文秀說,從2010年開始,喬府大院就與中科院遺傳與生物發育研究所合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保持種子壯年『體魄』。目前,喬府大院甄選的『五優稻4號』原種,覆蓋稻田達百萬畝以上。

  五常市沃科收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顧問關雲志說,沃科收種業與中科院聯手,采集優質稻種單種單收,突破分子育種關鍵技術,在實驗室比對與原種的匹配度,保持優質品種的旺盛生命力。

  在加快『五優稻4號』提純復壯和新品種研發審定推廣的同時,五常市實施黑土地保護提昇工程,推行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的『三不用』行動。今年,五常市整合各級資金800萬元,進行了百萬畝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采取機械化作業、無人機噴灑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做好水稻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現田間防災減災。

  目前,五常水稻種植面積249.1萬畝,年產優質大米14億斤,兩項指標居全國縣級前列。

  激活一方山水

  『一餐大米宴,讓我對稻香五常流連忘返。』哈爾濱游客張女士回憶起兩個月前品嘗的五常大米宴,至今意猶未盡。以一粒稻米為靈魂食材的美食,不僅滿足了游客的味蕾,還以稻作文化魅力,激活了一方山水。

  今年以來,五常市加快推動大米產業、文旅經濟、創意設計多業態融合發展,以大米產業一業興旺帶動百業繁榮,助推傳統旅游向『商養學閑情奇』新興元素拓展,實現『串好一條線、備好一間房、做好一桌餐、留下一群人、造福一城人』的旅游發展目標。

  在被評為我省『龍江民居』示范村的五常市長安村邢家店屯,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樹國介紹,長安村位於五常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牛河從村內蜿蜒而過,有著五常稻鄉的獨特韻味。打造『農業+旅游』新型農家樂,邢家店屯依托直播帶貨的新農人,吸引游人到稻鄉來做客。

  新農人張雪的直播間,房間裡滿是專業裝備。拿出直播手機,張雪點開最新一條作品,那是她為剛剛接待的外地客戶而制作的短視頻。『我的帶貨客戶,好多都成了五常的游客。』張雪說,做好『農業+旅游』新型農家樂,要把稻鄉文化與旅游相融合。下一步,他們要修建親子莊園,推出稻田研學項目。

  突出文化價值,五常市將稻米農耕文化、稻作文化融入『仁義禮智信』五常精神,建設了五常稻米文化博物館、稻米學院、稻鄉民居,發展稻鄉旅游,叫響『中國稻鄉·生態五常』品牌。

  今年9月,五常市舉辦文旅創意產品展覽會,從非遺傳承的『泥塑』『青牛葫蘆』『剪紙』到用現代工藝制作的稻草畫等百餘種非遺文創成為亮點。五常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韓爽對記者說,拓展『企業+村+農戶』的鄉村旅游模式,五常市將厚植文化底蘊,開發稻鄉文化創意產品,利用非遺技藝,制作伴手禮和旅游紀念品,打造『全民旅游、全季旅游、全域旅游、全業旅游』新業態。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