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手巧的居民展示精湛技藝。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黑龍江日報11月27日訊 『你好,我是綠洲社區居委會的邵錦榮……』經過兩天三次溝通,邵錦榮又解決了一次居民投訴。
這位61歲的社區黨支部書記來到大慶市薩爾圖區擁軍街道辦事處綠洲社區已有22個年頭。社區成立22年來,先後被授予『全國防災減災綜合示范社區』、國務院頒發的『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全省優秀學雷鋒志願者服務工作站、黑龍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黑龍江省文明城市建設先進社區、大慶市『百面紅旗』等50餘項市級以上榮譽稱號。
愛心的分享與傳遞
『社區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靠活動。』在邵錦榮看來,取得榮譽的『秘密武器』就是群眾。全社區共有居民6360人,志願者624人,幾乎達到十分之一的比例。
今年8月的一天,疫情防控指揮部緊急通知:社區急需對所轄61棟居民樓施行靜態管理。邵錦榮立即在社區紅色戰役志願服務隊裡喊話:『現在急需人,馬上來綠洲社區報到。』短短20分鍾,85名志願者火速報到,記錄名單時,邵錦榮感動得手直哆嗦。這些志願者中有退休黨員、退役軍人、大學生黨員,也有普通居民。
在剛剛完成一次搬運蔬菜包行動後,剛到家的邵錦榮再次在群裡喊話。她愛人說:『你就這麼隨便招呼幾聲就能有人答應?』『肯定能啊。』七八分鍾後,邵錦榮來到搬運現場,原計劃30名志願者的搬運隊伍已經集結了40多人。
社區志願者關鍵時刻頂得住,社區群眾也時時奉獻著愛心。泰康的一位父親為給孩子攢學費想賣掉自己種的蘿卜,社區在居民群中發出求助信息,居民兩天裡就買了兩萬多斤。
肇州縣豐樂鎮生活村原來是國家級貧困村,為了幫助這裡的農民,社區群裡半天時間就『賣出去』7000多個鵝蛋;更有社區居民7年從不間斷,連續為林甸縣花園鄉永遠村捐贈米、面、油……
把自己當成社區老人的兒女
只有得到過愛,纔能分享愛。綠洲社區的居民把自己的愛心向社會分享,而在社區內,他們也同樣感受了來自社區工作者的真情。
綠洲社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2065位,佔整個社區人口的三分之一。為讓這些老人安享晚年,助老、敬老就成了社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幾年前,社區裡有一對老人喜結良緣。女方找到社區說:『我就想請你們給我辦一場婚禮。』在這位阿姨生日當天,社區請來60名居民做觀禮嘉賓,由社區工作人員扶著戴著大紅花的新娘走上了紅地毯……一周後,在新聞上看到消息的兒女來到社區表示感謝:『我媽總說她在綠洲社區生活得特別幸福,這次我們真正理解了。』兩年後,這位阿姨因病去世,她老伴把第一個電話打到了社區:『有事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們。』
包括邵錦榮在內,目前綠洲社區共有7位工作人員和9名網格員,幫忙、調解、跑腿、做核酸,組織各種活動是他們每天的工作。他們的忙碌獲得的是群眾的信任。
幾年內,社區裡一位老人的老伴和三個兒女相繼去世,再婚後的老伴又癱瘓在床,面對如此特殊的情況,社區工作人員三天兩頭跑到家裡看看有沒有困難,幫助老人解決生活難題。
26歲的陳宇來社區工作還不到一年就成了老人最貼心的孩子,甚至將自家的鑰匙都交給她保管。有一位老人獨自在家不慎摔倒,抓起手邊的電話就打給了陳宇。陳宇幾分鍾後趕來,將老人扶上床,確認沒有問題後,又馬上轉身去給老人買午飯。
趙金玲、丁海鳳、王磊、王海霞……在這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面前,已經有了那麼多哥哥姐姐給她做出了榜樣。
把社區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
大廳擺滿綠植,文化牆好看、耐讀,走廊設有存衣櫃,洗手間配備了洗衣機。整潔乾淨、設施齊全的社區,在居民眼裡有家的溫馨。
一樓的辦事大廳座椅都加了棉坐墊;走廊文化牆上是百歲老人慶生照和居民作品,處處體現『家』文化;書畫室的書畫作品、手工坊裡蘆葦畫和剪紙作品讓人愛不釋手……『我們社區就是標杆,很多讓胡路和東風新村的人,都愛來我們社區。』提起這一切,居民們非常自豪。
為更好服務轄區居民,除了硬件設施,社區還鼓勵居民成立戶外協會、太極協會、手工協會、公益協會、舞蹈協會、書畫攝影協會、棋牌協會、器樂協會、秧歌協會等協會,先後開展各類活動600餘次。
多年的實踐形成了獨特、高效的工作方法。綠洲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依靠『大黨委』機制,堅持『共駐一地共謀發展』理念,探索出了獨有模式。創建『六心工程』,秉承理論宣講『凝心』、教育服務『舒心』、科技科普『貼心』、健康促進『安心』、文體服務『悅心』、惠民服務『暖心』,最大限度滿足群眾文明實踐需要。構建了『1+9+2+10』組織結構,即1個站、9個綜合網格、2支志願服務隊、10個興趣協會為主體的工作組織網絡。圍繞『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豐富活躍文化生活、倡導踐行文明新風』五個核心內容,在轄區各個活動場所進行政策宣傳、新風樹立、矛盾調解、治安巡邏。
邵錦榮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的口號是——幸福綠洲快樂無懮。依托各協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將轄區居民緊密地組織在一起。用心服務,用情做事,把社區打造成居民快樂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