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5日訊 53歲的李懷柱是建龍西林鋼鐵有限公司軋鋼高級工程師。他在工作上有著十足的拼勁——開例會處理疑難技術問題、組織創新類工作、查資料、畫圖紙、建模型、帶徒弟、每天保證走生產現場2個小時……一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
投身冶金工作31年,李懷柱不懈地學習、鑽研、創新,早已成為軋鋼領域的行家能手。
勤奮點燃創新火花
『我真的適合這一行嗎?』1991年,大學生李懷柱剛被分配到伊春市西林鋼鐵廠軋鋼車間時,經常陷入自我懷疑中。每次上班前,他都要做一輪『心理建設』。一年後,轉機來了。廠內選拔技術員,李懷柱脫穎而出,從工人崗轉到技術崗。
機會留給有心人。在軋鋼車間工作時,李懷柱發現粗軋一架前翻鋼穩定較差、安全風險大。這為他後來參與技術改革找准了突破口,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粗軋一架翻鋼改造項目順利完成,極大降低了崗位的危險性和勞動量。
再去車間時,看到同事們臉上洋溢著笑容,李懷柱的自信心回來了,隱藏的纔華逐漸被激活。
李懷柱認為,創新不僅僅是文化和知識的積累,對專業的熱愛也不可或缺。可以說,興趣激發了他的工作熱情,勤奮點燃了他的創新火花。
多項創新技術讓『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31年來,李懷柱在工作中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專業崗位上發揮出突出貢獻,讓『老字號』產線煥發新生機。
1998年,他對Ф25mm軋制工藝發起攻關。改造後的產品質量超過國家標准要求,成為西鋼代表規格、拳頭產品。成材率是軋鋼工序最為關鍵性的硬指標,佔據軋制成本85%以上。2000年,在國內沒有可參照先例的情況下,李懷柱通過對全過程的分析,對『一火成材』生產工藝進行創新,提出解決方案。新工藝平均提高成材率1.1%,變廢為寶累計多產鋼材2萬餘噸,增加效益2000餘萬元。
長期以來,鋼鐵行業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如何通過技術研發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一直是李懷柱聚焦的課題。2004年,在多段集中換向雙蓄熱式燒嘴加熱爐的研究與應用項目中,他主持設計關鍵燃燒技術,累計創經濟效益3769萬元,對於推動龍江鋼鐵聯合企業優化工藝結構、提高鋼材產品市場競爭力、改善環境具有十分重要意義。該項目獲得伊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回顧創新之路,李懷柱最滿意的,是今年初春剛完成的『雙高棒熱機軋制工藝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目前小規格鋼筋多采用多線切分配合裙板制動上冷床普棒工藝生產。但這種工藝存在不足,制約了鋼筋的高品質、高效率、低消耗、低成本生產。李懷柱創新提出采用熱機軋制技術結合雙高棒工藝,使鋼軋工序成本每噸降低60元。建龍西鋼采用雙高棒熱機軋制技術,融合智能制造設計,新建軋鋼生產線,於今年3月順利投產,建設成為一條精品性工程、標志性產線。
心懷感恩 創新未來
談到技術創新,李懷柱說:『通過實際工作發現,軋鋼工作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沒有理論的生產活動是盲目的。分析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各個問題的本質,要分析其原理、分析規律性的問題,背後都離不開豐富的理論支橕。』
李懷柱的家裡、辦公室裡零散分布著100多本軋鋼專業書籍。三十多年來,去外地出差,他都是直奔當地最大的圖書館,買專業書籍滋養自己。
他用敬業、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創新精神影響和帶動著身邊的人。『早上六點多,我到單位,他已經來了。晚上六點我下班回家,他還不走。晚上九、十點鍾,我遇到技術問題給他發微信,他都是「秒回」……』在徒弟遲欣宇眼裡,師傅李懷柱是個不知疲憊的『鋼鐵俠』。
『三維建模、Photoshop,李老師沒有不會的,專業性特別強。』工藝工程師劉春去年剛來到廠裡,是李懷柱的『迷弟』,『跟他一起工作,我學到很多東西。』在建龍西鋼,創新是一種工作風氣、一種習慣、一種自覺。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些話為我們今後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現在,李懷柱正在和團隊的小伙伴們研究設計新型材,向著更高的目標全力奮進。
回首往昔,李懷柱最感慨的是,在他職業生涯中的『至暗時刻』,領導們的信任與支持、同事們的期待,給了他糾錯的機會。這些年,他在業內小有名氣,很多外地鋼鐵廠用高薪請他,他不為所動,『我在這裡工作二三十年,建龍西鋼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