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龍江:踐行大食物觀 端穩『中國飯碗』
2022-12-29 13:53:29 來源:央廣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近年來,各地跳出『一畝三分地』的單一種植,唱『林草戲』、念『山海經』、打『科技牌』,讓更多自然資源產出多樣美味,助力食物供給更多元,居民餐桌更精彩。

  如何更好樹立大食物觀,滿足人民群眾飲食需求,守護『舌尖上的幸福』?跟小編一起,尋找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端穩『中國飯碗』向科技要答案的龍江密碼。

  2022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2024.8萬畝,糧食總產量1552.6億斤,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這豐收的喜悅中,自然資源產出的多樣美味讓大國糧倉更加殷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著力打造踐行大食物觀先行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向設施農業要食物食用菌開出致富花

  黑龍江物產資源豐富,有185科約2500種植物、1000種大型真菌,農業生物質資源全國第一,黑木耳產量全國第一、食用菌鮮品總產量全國第四。近年來,黑龍江著力打造標准化、工廠化、智能化、產銷一體化食用菌生產基地,完善食用菌加工鏈條和市場開發,推動食物來源由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

  東寧市有『中國黑木耳第一縣』的稱號,那些大棚裡的菌包袋中鑽出的一朵朵黑木耳成為了助力鄉村振興的大產業,成為村民致富『金疙瘩』。

  『我們村現在大部分人都從事黑木耳種植,今年全村一共種植黑木耳一千多萬袋。』東寧市東寧鎮太平泉村是東寧黑木耳產業發展的縮影,村黨支部書記許華強介紹,太平泉村采用標准化種植技術,實行『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的模式,從源頭上保證了黑木耳的質量安全。

  2021年,東寧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0024元,其中僅黑木耳一項就增收16000多元,東寧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在黑龍江率先突破3萬元大關,並連續16年穩居全省第一位。

  與東寧一樣,在被稱為『中國猴頭菇之鄉』的海林市,這裡的猴頭菇產業發展已成規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顯著。

  海林市海林鎮模范村被十裡八村的鄉親們叫作『蘑菇村』,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模范村就有村民人工栽植猴頭菇,2015年,村黨支部書記謝國強組織黨員牽頭成立了悅來頤和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科學種植猴頭菇。

  『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我覺得種植猴頭菇這條路算是走對了,現在村裡生產的猴頭菇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合作社正謀劃投建猴頭菇深加工產品的全產業鏈設施,力爭在兩年內打造出全海林市,甚至是全國最大的猴頭菇種植基地並將產品向全國推廣。』提起對未來的規劃,謝國強和村民們都乾勁十足。

  向森林要食物生態食品從林間走向餐桌

  森林是天然的『大糧庫』,蘊藏著豐富的食物。黑龍江省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森林面積21萬平方公裡、居全國第二位,可用於發展林下產業的林地面積近1億畝,開發利用空間巨大。

  松子、藍莓、沙棘、金針菇、刺嫩芽、五味子……近年來,龍江森工集團加快發展以森林農業、森林食品、中藥材等為主的林下經濟,將更多森林美食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自2019年起,龍江森工集團方正林業局有限公司依托林區資源,把以刺五加為龍頭的『寒地龍藥』產業作為強企富民的支柱產業之一。

  『從全國來看,80%的刺五加來自黑龍江,黑龍江80%的刺五加來自森工集團,而森工集團的十分之一來自方正林業局有限公司。品質好、藥用價值高的野生刺五加成為了我們的一大優勢,不少中醫藥企業實地調研我們的野生刺五加後,都表達了很強烈的合作意願。』方正林業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桂安說。

  從2020年開始,方正林業局有限公司以『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並舉』的方式全力發展刺五加林下栽植。經過兩年的發展,公司刺五加產業已形成從培種到育苗,從栽植到管理的規范化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已建成500畝育苗基地,每年可育苗2000萬株,實現刺五加種苗自給自足。

  『世界紫蘇看中國,中國紫蘇看樺南。』近年來,龍江森工集團樺南林業局有限公司大力發展紫蘇產業,通過科技引領、政策扶持、自主研發和技術合作等措施,建成全國最大的『紫蘇之鄉』,探索出一條林區轉型發展新路徑。

  樺南林業局有限公司堅定不移走『森林農業+紫蘇加工業』融合發展之路,建設了10萬畝有機紫蘇種植基地,依托紫蘇種植優勢,打造『一中心、四工廠』國內最大規模紫蘇產業園區,並於2016年成立了東北首家紫蘇精深加工企業——樺南農盛園食品有限公司,當年投資當年投產,開啟了紫蘇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樺南農盛園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孫輝介紹,未來將以物理低溫冷榨為主要發展方向,不斷提昇紫蘇研發的科技含量,增加高、精、新設備,制取高品質紫蘇的衍生產品,加快推動紫蘇全產業鏈發展。

  為了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龍江森工集團旗下的黑龍江森工森林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憑借區域內優質森林資源,打造出天然美味的系列森林食品,形成多元化產品結構,讓越來越多的『森林熱量』『森林蛋白』從林間走上餐桌。

  向江河湖要食物冷水魚『游』向全國

  『家人們,看看這位大哥訂購的魚貨,有各種的純江魚,「三花一島」名魚,非常適合清蒸乾煎。』擁有幾十萬粉絲的網紅張浩忙個不停,一部手機讓他與全國各地美食愛好者聯系起來,他每天都通過網絡直播介紹黑龍江撫遠市的冷水魚,並從中收獲了大量的訂單。

  年終歲尾,撫遠東極魚市比往常更加熱鬧,這裡是聲名遠揚的魚類交易集散地。眼下,市民正忙著選魚,網紅在忙著直播賣魚,魚市裡呈現購銷兩旺的景象。同張浩一樣,在撫遠東極魚市有近百名網紅通過不同的平臺把產自撫遠的各種冷水魚銷往全國各地。

  撫遠境內有魚類21科105種,經濟魚類11科34種,其中鱘鰉魚、大馬哈魚和『三花五羅』最為著名,撫遠市更有『中國鱘鰉魚之鄉』『中國大馬哈魚之鄉』的美譽。

  目前撫遠市的冷水魚產業已形成了繁育、養殖、研發、加工的全產業鏈條。冷水魚系列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模式,打開了國內外市場。2022年撫遠冷水魚產量達到17650噸,產值達到5億多元,實現了歷史新高。

  12月27日,以『千年漁獵生態漁業』為主題的『2022黑龍江冷水魚·冬捕季』系列活動在哈爾濱啟幕。接下來的一個月,全國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高峰論壇、傳統冬捕大典、全國冬釣大賽,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多湖聯動冬捕活動陸續登場,為廣大消費者呈現一場品樂賞購一體的冰雪漁業嘉年華,以實際行動打造祖國最北方的大食物觀先行地。

  黑龍江省漁獵文化歷史悠久、自然資源優勢突出、水產種質資源豐富,孕育著以『三花五羅十八子、紅白鰉+大馬哈』為代表的100多種野生魚類。優質水產品具有『味道鮮美、肉質緊實、品類繁多、綠色安全』等特點,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未來,黑龍江省也將發揮生態、氣候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冷水漁業養殖加工,打造大宗淡水魚現代漁業核心生產區,建設特色品種和冷水魚類養殖基地,發展精深加工產業,構建魚倉冷鏈物流體系,不斷提昇標准化、綠色化、產業化、組織化水平,推動冷水漁業高質量發展。

  遼闊的土地、廣袤的森林、豐富的水系,都蘊藏著極為富集的食物資源,黑龍江將積極探索拓展食物來源、豐富食物品種的有效路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特色食品產業,建設國家穩定可靠的食物供給基地,為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端穩『中國飯碗』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