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用活資源 特色產業火起來
2023-01-04 08:07:2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宋晨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依安縣大鵝飼養場地。

  助農直播。

  駐村聯盟產品展示。

  陳鏡夫在田間地頭。

  黑龍江日報1月4日訊 剛剛結束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要繼續壓緊壓實責任,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堅決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

  如何防止規模性返貧?我省各地給出不少好招實招妙招:鶴崗市蘿北縣東明朝鮮族鄉挖掘資源優勢,發展民族特色游;嫩江市科洛鎮借助地理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古驛展新顏;齊齊哈爾市依安縣駐村聯盟打出『組合拳』,扶持各村做大產業興民富民……

  特色產業促增收

  只要產業選的好,資源就能『活』起來。

  『2022年我們種的火山岩大豆品質特別好,目前銷售價格達到普通大豆的5倍,深受市場歡迎。』嫩江市科洛鎮雙泉村村民楊家寶高興地說。嫩江市科洛鎮以境內火山群遐邇聞名,近年來,科洛鎮黨委緊抓資源優勢,看准了『火山岩』農產品的發展前景,黨員乾部深入基層,指導鼓勵群眾種植火山岩大豆。目前全村已有十多戶村民種植火山岩大豆,獲得了良好收益。

  酒香也怕巷子深,產品好宣傳也要跟上。科洛鎮黨委著力打造產業品牌,積蓄品牌優勢,擴大產品影響力。雙泉村黨支部書記秦緒利說:『下一步,我們要在村裡建立一個大豆博物館,展示我們的特色大豆,宣傳大豆文化。』

  為了更好地讓自己的產品特色展現出來,各地都拿出了『真本事』。2022年,齊齊哈爾市依安縣將優質的大鵝產品在加工環節做到『鎖鮮』,將具有鄉土氣息的鵝肉產品銷往全國。『離家這麼多年,最想念家鄉燉大鵝的味道,現在終於能品嘗到地道的依安大鵝了。』北京的陳女士說。

  依安縣上游鄉興旺村駐村第一書記藺春泉介紹,一年前他們感受到大鵝產品的消費市場潛力,但困難的是保鮮方式,對此,他們邀請食品加工方面的專家集思廣益,最終研制出一款符合大眾口味、便於長距離運輸的塑封鹵味大鵝。目前產品已投入市場,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2023年,他們將進一步擴大生產,重點指導農戶進行規模化、科學化飼養大鵝,預計農戶每飼養一只大鵝可增收100元以上。

  鶴崗市蘿北縣東明鄉紅光村是遠近聞名的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農旅產業項目具有不可復制性、唯一性。近年來,東明鄉從北京引入戰略投資者,在整合盤活現有文旅產業項目的基礎上,開發昇級特色民俗休閑體驗文旅項目,依托目前尚未投入運營的民俗傳承基地項目陸續開發水上樂園、冰屋垂釣、野戰CS等體驗項目,打造『四季不打烊』的縣城休閑新亮點,實現村集體造血能力大幅提昇。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可研設計階段,即將動工建設,僅租賃費一項村集體就可實現年增收12萬元,通過聯農帶農可推動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特色幫扶顯成效

  談到特色幫扶,就要提一提依安縣521駐村聯盟。經過近1年的發展,521駐村聯盟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完善。『將分布在各村的雜、散、亂產品逐步匯集起來、逐步形成規模。有產品的投入產品,沒產品的跟著做產品,各工作隊都能夠找到幫扶的新路徑。』藺春泉說,2022年,駐村聯盟總銷售收入330萬元。

  521駐村聯盟通過整合資源,讓駐村幫扶實現了變單一幫扶為聯合助力,變單獨發力為合作共贏,變分散布局為戰略籌劃。同時,堅持資源共享、渠道共用、產業共建。聯盟同下一盤棋,同譜一首曲,通過拓展線上、線下渠道,打開了依安縣優質農產品銷售通道,打造『依安半畝園優選』商城、『村農村』公共品牌,通過一個公司、一個品牌,將駐村幫扶產品逐步納入。

  農民的事無小事,幫扶工作要用心、貼心、誠心纔能幫到農民心坎上。

  2022年春天,科洛鎮石頭溝村參加建檔立卡貧困戶『回頭看』工作,為確保不漏一家,不落一戶,石頭溝村扶貧專乾范希鳳對所有符合政策的貧困戶挨家挨戶摸排,及時發現了3戶農民住房因外牆裂縫導致家裡不暖和、漏風情況,他如實上報,及時為其維修房屋,保證農戶在寒冷的冬天都能住上溫暖的房屋。

  『曉艷,現在正是繳納新農村合作醫療的時候,一些操作流程也不懂,你幫著我繳上吧?』『行,您把手機給我,我馬上幫您繳上。』日前,嫩江市科洛鎮東明村村民劉所香來到了村裡的便民服務廳,當天值班的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曉艷熱情地接待了她。

  2022年,嫩江市科洛鎮東明村黨支部堅持返利惠民,反哺群眾,拿出集體積累30多萬元打造村級便民服務廳,把便民服務延伸到村民家門口,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自從村裡有了便民服務廳,大事小情都幫辦,隨時隨地都能開具證明。

  多給人纔搭『跳板』

  近年來,我省把人纔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先手棋』,挖掘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有素質、懂創新的鄉土人纔,盤活了人纔資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纔支橕。

  27歲的陳鏡夫是2020年的省委定向選調生,作為一個在城裡長大、昇學的年輕人,2021年,陳鏡夫由依安縣委組織部派駐依龍鎮新華村開展農村工作,在1年多的工作時間裡,為了更好地融入鄉村、紮根基層,陳鏡夫帶著行李來到了村部,沈下心,以身作則,努力完成興村富民、為民服務等工作。

  『別看小陳是城裡孩子,但現在跟我們村民嘮起家常來實實在在的,他天天長在農村的田間地頭,跟農民一起搞生產、搞養殖,養的稻田蟹個個飽滿、味道鮮美,我們很多農村的「老把式」都很佩服這個年輕人,明年我們就跟他乾稻田蟹養殖產業了,一定能增收!』依龍鎮新華村村民於永現說。

  伊春市南岔縣與佳木斯大學合作,共建軟棗獼猴桃、紫蘇種植等產業項目,建立實習實訓、優質生源、科技成果轉化等5個基地。通過課堂教學、現場指導等形式,組織『專家團』線上線下培訓,培訓本地種養殖人纔200餘名。優選農業農村、林草、發改等部門專業人纔,組建縣級農村實用人纔培訓師資庫,根據農村主導產業和實用人纔需求,分類別、分層次對各類農村實用人纔開展系統培訓,增強培訓實效性和針對性。

  在人纔儲備上,南岔縣圍繞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需要,招引急需緊缺的農業生產、水利建設、動物醫學等專業高校畢業生,通過鄉村振興萬人計劃,為27個村配備了到村任職大學生。建立『導師幫帶』制度,從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班子等人員中,落實導師與人纔結對共進,促進人纔成長。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