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2日訊 在破局中開局、在破題中解題,發展熱潮處處湧動。連日來,伴隨著黨的二十大的春風,四方臺區上下正錨定省市區委全會確定目標全力衝刺『開門紅』,高質高效推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產業結構優化上實現突破。聚力發展新能源電力、煤炭產能釋放、新生工業制造、生態休閑旅游、糧食精深加工產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昇級,提高抗風險能力,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突出自身優勢做強農業產業,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發揮耕地資源優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三大糧食作物耕種面積不少於11.5萬畝。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大力提昇農業耕作科技化、機械化、智能化、良種化水平,多措並舉鞏固提昇糧食綜合產能。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發展紅樹莓、胡蘿卜、高鈣果、沙棘等特色種植基礎上,大力推進豆制品、粉條、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加工,加快『牛豬羊禽』集中化、規模化、標准化養殖,全力促進農業生產全環節昇級、全鏈條昇值,推進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精准招商做大產業支橕,用好用活『三四五』招商法,圍繞產業體系延鏈補鏈強鏈抓招商、抓推進、促落地,力爭年底實現開工建設省級、市級百大項目3個,千萬元以上項目4個,完成簽約項目10個。重點推進華東橡膠、盛安民爆等化工產業,偉明垃圾發電、中廣核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龍冶機械、實達機械等機械加工制造業成為重要支橕產業。重點推動三峽新能源風電、中電投200MW風電、省交投賽格公司農光互補、屋頂光伏發電等項目落地。加快雙吉、順興達煤礦建設進度,推進東方、新興煤礦前期手續辦理,推動豐成洗煤等煤炭延伸產業鏈發展提速。完成循環經濟園區審批,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更多項目向園區匯聚。圍繞文旅發展做活產業融合,依托紫雲嶺公益性公園、花海、農業示范園,打造集旅游休閑、文化展演、農旅研學三位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挖掘民俗文化、礦區文化,加大旅游宣傳和市場培植力度,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實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發揮三江農資、農機批發市場作用,依托集當公路、雙七公路外聯內暢的交通網絡,以太保鎮商貿物流集散鎮建設為牽動,推進區域商貿物流產業發展。完善電商中心展廳功能,大力支持農村電商發展,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在改革開放上實現突破。堅持向改革要發展,抓住高質量發展中的體制機制不活、開放合作不優等短板弱項,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源動力。深化關鍵環節改革,在承接上『接得住』,高標准做好上級指定的各項改革任務,抓緊抓實國資國企、財稅金融體制等重大改革,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形成具有四方臺特色的改革成果。緊盯制約基層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發展的瓶頸問題,有序推進醫療、就業、養老等領域改革,周密制定改革實施方案,以改革之力解決現實之困。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在破題上『出實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深入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快光纖網絡昇級,推進智慧農業管理平臺和煤礦安全生產監測平臺建設。大力發展生物能源,推動冰雪旅游,謀劃創意設計產業,加快破除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深化開放合作成果,在開放上『闖新路』,深入落實全省開放發展大會精神,深化『雙佛合作』,探索發展對俄經貿、跨境電商、跨境物流,拓展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發達地區合作交流,提昇對外開放合作質量水平。
在科教創新上實現突破。全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全面啟動『縣管校聘』改革,做好『雙減』工作,提昇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堅持引育並舉,加快引進研發投入強、科技含量高的企業。支持現有企業開拓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創業創新路徑,加大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力度,突出技術、產品、模式等研發,不斷加快科技成果引進轉化,實現區內高新企業零的突破。持續深化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積極貫徹落實『龍江人纔振興60條』、雙鴨山市新時代人纔振興實施意見,加大專業技術人纔和高技能人纔引進培養力度,落實各項服務政策,營造吸引人纔、留住人纔、用好人纔的良好氛圍,全面激發人纔創新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