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理論文章
搜 索
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
2023-02-06 11:10:0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高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其中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力量源泉。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勞動人民在數千年的農業生產中形成的農耕文化早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乾成分,延續至今。因此,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優秀農耕文化,大力弘揚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發展鄉村文明,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一是大力塑造淳朴民風,培育和煥發鄉村新風尚。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鄉村移風易俗,賦予鄉風民風新的內涵和價值,改善鄉村的陳規陋習和不良風氣,培育文明鄉風,提昇鄉村群眾的道德水准與文明素養,使農村社會形成健康文明風尚。

  二是創新開展民俗活動,保護和傳承鄉村特色文化。傳統民俗活動既要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又要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當下社會需求的新民俗活動。讓村民在民俗活動中體驗到歸屬感和認同感,提昇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

  融合發展城鄉文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因此,要以文化融合為媒介,實現城鄉的深度交融,加速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以城鄉的深度融合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一是要消除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的衝突,塑造相互尊重、包容互鑒的文化意識。只有正確認識城鄉文化之間存在的差別,纔能使城鄉文化在保持各自特色基礎上實現互補與共生,纔能呈現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多樣性,以『和而不同』築就共同的精神家園。

  二是要消除中心文化和邊緣文化的衝突,在接觸、交流、碰撞中實現積極的文化交流。推動各種文化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一方面,鄉村文化應吸收城市文化先進理念、創新精神、開放態度;另一方面,城市文化應吸收鄉村文化的鄉土性、豐富性和多樣性,充實和增加城市文化的底色和厚重,進而推進鄉村文化的和諧共生。

  重建鄉村文化自信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所在,鄉村凝聚著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最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堅定鄉村文化自信,不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

  一是全力發展鄉村經濟,縮小城鄉經濟差距,築牢鄉村文化自信的基礎。在紮實的農村經濟基礎上,有效扭轉鄉村文化建設中出現的價值迷失和認同危機,夯實鄉村文化自信的基礎和保障。

  二是全力開展鄉村文化建設,增強鄉村文化氛圍,提昇農村群眾文化自信心。首先要加大政策、資金的投入力度,積極完善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保證村民的基本文化訴求;其次積極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經濟,引導村民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提高經濟收入,激發村民的文化熱情;第三要建立鄉村文化人纔保障機制,引導優秀的文化人纔下鄉駐村,向村民傳導新思想新理念;最後,健全鄉村文化建設法律保障機制,將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法治有機融合,提高村民的法制觀念。

  重新構築起鄉村文化自信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基於農耕社會的鄉村文化,還是融合了現代精神的鄉村文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都具有磅礡的積極力量。

  從歷史上看,國家和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橕的。圍繞黨中央對鄉村文化振興作出的重要部署,以文化振興為引領,謀劃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在新征程中書寫好『三農』工作新篇章,譜寫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樂章。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