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特征,轄6鎮102個行政村,人口198442人。自然環境良好,氣候溫和濕潤,素有『塞北小江南』美譽。東寧市是『中國黑木耳第一縣』,種植面積穩定在每年9億袋左右,乾品產量每年4萬噸左右,先後被確定為中國黑木耳優勢產區、『全國特色產業百佳縣』等國家級殊榮30多項。

強化產業項目謀劃。近年來,東寧市委市政府搶抓發展機遇,緊盯國家前沿政策信息,最大限度爭取資金支持。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原則,有效利用5000萬元中央專項彩票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彩票公益金,整合省級銜接資金15萬元和縣級銜接資金11萬元,配套縣級資金26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3500萬元,合力推動塞北江南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建設。項目涉及東寧鎮萬鹿溝村、北河沿村、暖一村、暖二村、轉角樓村和三岔口鎮幸福村等老區村,謀劃建設黑木耳產業項目、光伏發電項目、土地托管項目、特色農業種植基地項目4類核心項目,著力打造以『振興邊境老區、實現穩邊護邊』為主題的鄉村振興示范區。

保障項目順利實施。為確保彩票公益金項目高質量如期有序推進,東寧市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積極暢通對上信息溝通,全程跟蹤項目申報、調查、審批進展,推動各項工作紮實有序開展。市鄉村振興局聯合鄉鎮對項目施工進行督查,督促各項目點位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積極謀良策、出實招、解難題,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同時嚴格落實好項目資金使用制度,規范資金使用、公示公告和報賬等程序流程,做到資金使用規范精准。省鄉村振興局強化項目前期指導,中期實地督導,及時糾正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為推進項目建設順利實施提高質效。

推動木耳產業發展。塞北江南鄉村振興項目的實施,是推動東寧市探索黑木耳全產業鏈發展的全新路徑。實施黑木耳產業項目,加強『東寧黑木耳』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打造新產品、新技術、新產品試驗平臺,提高黑木耳產業『四化』水平,推動黑木耳產業向生物經濟、數字經濟提昇轉變,打造全國知名農業品牌。東寧市黑木耳產業已發展成為全市最大的農業產業和富民增收支柱產業,2022年東寧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突破3.1萬元,將連續十七年領跑全省。投資億元的黑尊、佰盛食用菌自動化生產項目投產,潤鄉山產品和英奈爾山產品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東寧市被農業農村部等九部委確定為黑木耳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東寧黑木耳』列入中歐互認地理標志農產品名錄,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品牌農產品名單。目前,『東寧黑木耳』品牌價值達181.9億元,以山友、宏福等為代表的規上黑木耳加工企業10家,研發推廣了木耳醬、凍乾木耳等20款新產品。

探索多元發展路徑。推動土地托管項目開展,加速土地流轉,釋放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提昇農業生產機械化、科技化水平,實現農戶最大程度受益和村集體持續增收的土地托管新措施、新路徑、新模式。推動東寧市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建以東寧市城邊村(轉角樓村)為中心,連接東寧要塞、大城子古城址、三岔口朝鮮族村,集歷史文化、朝鮮族風情、邊境旅游、鄉村旅游等元素為一體的環形旅游帶。
東寧市將進一步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補齊公共服務短板,推動綠色創新發展,建設東寧市塞北江南鄉村振興示范區。將示范區與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試點、綏東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有機結合,探索邊境地區國家支持政策互相銜接,綜合施策,持續改善邊境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邊境革命老區人口和經濟支橕能力,切實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