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黑龍江:一粒種子的『北戰南征』
2023-03-06 09:37: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3月6日訊 3月的黑龍江,白雪還覆蓋著黑土地,可有一些種子,早已從這裡南下,在海南省生根發芽。

  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的東北農業大學南繁育種基地,有一塊稻田已經到了分?盛期。

  『這是經歷了一次完美太空旅行的水稻新品種「東富138」。』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水稻遺傳育種團隊成員、副院長王敬國介紹,2022年12月4日,搭乘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遨游太空的『東富138』成功著陸。重新回到黑土地的『東富138』,經歷了短暫的身份確認,2023年1月3日,它飛越4000多公裡,來到了三亞。在經歷了浸種、播種、插秧等一系列農事操作之後,『東富138』健康茁壯地生長。

  『再過兩個月「東富138」就可以回到東北農業大學和雙河農場,在最初培育它的黑土地上,把它在太空中積累的變異呈現在世人面前。』王敬國對那一刻充滿期待。

  在黑龍江,還有很多種子像『東富138』一樣,在『北戰南征』中完成自己的創新歷程。

  『寒地水稻一年一熟,想要充分發揮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作用,必須保證高產,同時兼顧優質、抗病、耐寒等諸多特性,但想要將有利性狀結合起來絕非易事。』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聶守軍研究員介紹,黑龍江省的育種專家們通過不斷創新,打破技術瓶頸,選育一大批優勢明顯的寒地農作物品種,僅2022年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就達424個,其中作為該省單產水平高、穩產性好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審定數量佔一半以上。

  聶守軍代表說,『北戰』,就是築基壘臺、『打熬筋骨』的過程。多年來,寒地水稻育種工作者們通過利用親本性狀互補原理,創建了快速聚合有利基因的育種技術與鑒定體系。通過對國內外水稻種質資源進行壓力選擇,創制出一批具有特異性的早粳稻新種質並廣泛應用於育種實踐,豐富了寒地水稻遺傳多樣性,構建核心資源庫,為當前新品種選育打下堅實的資源基礎,目前基本實現了種質資源自主可控。

  同時,聚合常規育種、單倍體育種、誘變育種等手段,通過同步改良多個復雜性狀,突破寒地水稻多性狀聚合難的技術瓶頸,建立了具有寒地特色的高效、精准生物育種技術體系,促進育種技術提檔昇級。

  『如果說「北戰」的「打熬筋骨」,是為了新品種選育奠定基礎,那麼「南征」則是加代育種,「旦種暮成」,幫助這些品種加速「成材」。』聶守軍說。

  南繁基地的核心功能是加代育種,雖然只有一個環節,卻起到了『育種加速器』的關鍵作用。據了解,南繁加代繁殖,育種年限可縮短三四年,育種周期縮短1/3至1/2。

  時間就是效率。通過加代縮短育種周期,大大加快了新品種選育的進程,對促進種業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年年的『北戰南征』,不斷推動寒地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一個個突破性品種脫穎而出。聶守軍團隊以綏粳4號為母本、東農424為父本選育而成的『綏粳309』就是其中之一。『近兩年累計推廣近100萬畝,增產稻谷近4.6萬噸,新增經濟效益1.3億元以上,2023年被推介為黑龍江省主推品種。』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推動由主要治理鹽鹼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轉變。所以我們將耐鹽鹼水稻育種也加入研究方向。』聶守軍說,『向鹽鹼地要產量,開展大面積的耐鹽鹼鑒定、產量鑒定和品質鑒定,力爭選育優質穩產耐鹽鹼水稻新品種,使寒地鹽鹼地得到有效利用,為推動種業振興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王俊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