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推動科技創新成為龍江振興最大增量
2023-03-09 08:49: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彭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22年 科技創新交出亮眼成績單

  過去的一年,全省科技系統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要求,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堅持『四個面向』,著力打造龍江特色的創新體系,培育壯大振興發展新動能,推動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為龍江振興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謀劃重構全省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了『七個』體系,即構建使命和任務驅動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體系、原創導向的科學研究體系、高效協同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系、企業主導的成果轉化體系、協同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內外貫通的開放創新體系、運行順暢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提出了具體推進措施,實施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科技創新人纔集聚、科技創新市場主體培育、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昇、區域創新載體集聚資源、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深化、全社會創新文化培育『七項工程』。

  ——深入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優化科技計劃體系,圍繞重點產業鏈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各階段共性、關鍵科技問題,全鏈條一體化謀劃布局,將原有計劃體系優化調整為五類計劃。科技攻關成效明顯,共組織省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引導重點科技計劃項目881項,資助經費4.055億元,預計研發新技術、新產品490餘項,帶動新增營業收入70餘億元。38個重大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項目成功揭榜,帶動企業出資2.36億元。

  ——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取得新進展。出臺《黑龍江省科技成果產業化行動計劃(2022—2025年)》,實施高校、院所、企業三個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行動。2022年成果產業化項目新增經濟效益50.7億元,其中200萬元及以上項目141個。建設省科技成果庫,匯集入庫成果6510項、在研項目2572項。建設省科技成果轉化數字平臺,完善技術轉移體系建設,2022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1.4%。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3項,其中9個項目獲創投機構投資,項目實施期預計新增收入32億元。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0個、產業技術研究中心(院)84家,實現技術合作開發簽約金額5.15億元。

  ——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保持快速增長。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4204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605家,同比增長31.67%。省市聯合為825家企業研發投入獎補4.43億元,企業研發經費增長18.1%,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提昇2.5個百分點。省級科技專項資金10.47億元支持企業創新發展,佔當年專項資金69.35%。首批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大慶四市布局7個環大學大院大所創新創業生態圈。全省評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3家,25家孵化績效突出的孵化載體獲獎勵支持。新增2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全省國家級孵化載體達到52家。黑河市啟動離岸科技創新創業孵化服務基地建設。哈工大航天高端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獲批建設。深哈產業園帶土移植引進人纔模式得到科技部交流推廣。舉辦重點科技招商活動48次,簽約額543億元,引進科技型企業、科研機構等140個。

  ——創新平臺和區域創新載體建設取得新突破。現代農業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獲批。動物疫病防控等4家全國重點實驗室順利重組。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佳木斯農高區獲國務院批復並啟動建設。智能農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獲科技部正式批復。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布局持續優化,圍繞重點產業需求,全省新備案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1家、省重點實驗室15家、野外觀測站8家、新型研發機構6家。37家績效突出的創新基地獲資金獎勵。對晉昇5位以上的大慶高新區給予獎勵。綜合評價13個市(地)、67個縣(市)創新發展情況,對排名前三的哈爾濱、大慶、牡丹江和排名前十的縣(市)予以資金獎勵,創新驅動發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激發。

  ——科技政策紮實落地。出臺進一步推進科技創新發展若乾措施等4項政策,形成『1+9』科技政策體系、100條具體支持舉措,包含了對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人纔等各類創新主體的支持。其中,新型研發機構、高企培育、成果轉化等方面支持力度在全國位居前列。各類創新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積極性普遍提高,科技創新支橕我省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顯著。

  2023年 龍江科技創新這樣乾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我省將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統籌落實『教育、科技、人纔』三位一體的重要部署。以創建『一流創新體系、一流創新能力、一流創新生態』為目標,以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為主線,堅持八個『聚焦』、八個『著力』,圍繞科技攻關、平臺載體建設、人纔集聚、深化科技改革等重點任務出實招、謀實策、見實效、創實績,努力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淨增800家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快速增長,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增長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目標,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橕。

  聚焦提昇整體效能,著力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堅持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持續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體系化提昇創新能力。統籌推進創新體系建設,整合市地、高校、院所力量,推動『7個體系』實現整體聯動。注重發揮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籌備召開全省創新發展大會,制定出臺新時代加快創新龍江建設意見。發揮財政科技專項資金作用,推動高效配置全省科技資源。

  聚焦『4567』產業需求,著力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續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統籌部署科技計劃項目,貫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路徑,形成有序覆蓋、高效聚焦、梯次攻關的新模式。突出攻關重點,緊緊圍繞『4567』現代產業體系,繼續實施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專項,組織高端裝備、能源化工、食品加工等領域專項。謀劃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引導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力爭產出一批原創性攻關成果。強化項目組織,加強產學研聯合攻關,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導向,推行『公開競爭』『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方式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攻關,企業牽頭承擔重點攻關項目100項左右。優化項目管理,強化科技諮詢,不斷提昇科技攻關效能。

  聚焦發揮整體功能,著力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圍繞國家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打造多主體協同創新平臺布局,整合創新資源,提昇創新平臺支持研發攻關、成果轉化、人纔集聚功能,服務高質量發展。爭取一批國家級平臺,加快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申建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爭取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推動大型鑄鍛件和大豆等領域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布局一批省級平臺,圍繞『4567』現代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加快謀劃現代農業和能源領域省實驗室。強化省級平臺管理,探索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基地統籌管理新模式,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運行高效、開放共享的平臺體系。

  聚焦打通『最後一公裡』,著力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堅持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發展,樹立科技項目、科技平臺、創新載體統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鮮明導向,提昇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效果。繼續實施科技成果產業化行動計劃和高校、院所、企業三個專項行動,強化科技成果產業化全鏈條服務,力爭轉化科技成果500項。加快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建立高校、院所、企業、園區、中介機構、投資機構對接轉化機制,完善科技成果庫、科技成果轉化數字平臺建設,力爭年度匯集全省科技創新成果10000項。分類評價成果,助力企業供需對接,提昇成果轉化效能。調動各類主體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圍繞重點產業謀劃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攻關聯合轉化項目150個以上。培育專業化、市場化、網絡化的成果服務體系。依托省工研院推進高質量成果轉化平臺建設。

  聚焦支橕高質量發展,著力培育科技型企業。強化創新引導和對接服務,引導高校、院所、企業融通創新,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的主體。抓好三個一批,繼續實施新一輪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強化市(地)督查,加快認定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大力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著力發展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4400家以上,淨增高新技術企業800家以上。開展『高企清零』行動。強化推進力度,加快市縣清零進程。強化服務支持,全面落實研發加計扣除、高企培育保障金、科技創新券等惠企政策,推進精准培育服務。健全孵化體系功能,加快孵化培育科技型企業,力爭畢業企業達到300家以上。推進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打造新技術新產業孵化培育策源地。

  聚焦先行先試示范引領,著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以國家級自創區、農高區建設為引領,提昇地區和各級各類高新區、專業園區發展能級和水平。高水平建設哈大齊自創區,圍繞『四區』定位,支持引導自創區加大研發投入、提昇創新能力、加快產業昇級,努力實現園區生產總值達到1780億元,同比增長12.5%的年度目標。高質量建設佳木斯農高區,推動農高區體制機制創新,支持科創中心建設和招商引資引智,提昇建設成效。突出特色,發揮各市(地)人纔、技術、產業、資源和區位比較優勢,打造一批以哈大齊自創區為代表的創新發展高地。推動哈大齊自創區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驗區,探索大慶和齊齊哈爾片區央企地方協同發展新模式,支持哈爾濱片區建強深哈產業園,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推進航天高端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在自創區內加快建設。深化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科技合作。

  聚焦發揮人纔潛能,培育壯大科技人纔隊伍。堅持人纔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推進人纔與創新平臺、科技任務一體布局、一體發展,培養、穩定、集聚一批科技領軍人纔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纔。不斷優化人纔評價,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潛力為導向的科技人纔評價體系。激勵人纔創新創業,繼續實施龍江科技英纔春雁支持計劃,以『人纔團隊+科研項目+資金』方式重點打造科技領軍人纔和創新團隊,高質量選派一批農村和企業科技特派員。持續為科技人纔減負,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為青年科研人員增機會、減負擔,營造良好成長環境。

  聚焦優化科技創新生態,著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堅持問題導向,需求牽引,在體制改革、政策保障、營造環境上下功夫,著力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推動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全面落地,完成科技獎勵制度改革。加快修訂《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研究制定科技獎勵實施細則,適時啟動省科技獎評選工作。組織開展政策『回頭看』,動態調整完善創新政策,推動市(地)、高校、科研院所立足實際打通政策堵點,努力實現政策精准『滴灌』。創新出臺新政策,不斷完善科技政策體系。加強科研誠信和監管。搭建重大項目監管平臺,發揮高端智庫和專業機構作用,開展科技評估評價,強化結果運用。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全面推進科學普及工作,在全社會形成鼓勵、支持、參與創新的良好環境。

責任編輯:王俊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