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日上午,出席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主席藍紹敏參加所在界別協商會議,圍繞關注的熱點問題討論發言。
他說:『我長期在江蘇工作,這幾年從蘇州市委書記到貴州省委副書記、再到黑龍江省政協主席,大跨度的工作交流,讓我對國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國之大者」有了更強烈的感悟,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了更多的思考。』藍紹敏認為完全復制東部發達地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經驗是不可能的,西北等欠發達地區只有走出一條自己的路,突出重點,選准方向,撬動、帶動、聯動,纔能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貫徹落實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和產業振興、人纔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藍紹敏認為鄉村振興要以人纔振興為撬動點。當前,鄉村人纔振興迫切需要解決5個突出問題。
一是人纔流動『一溜風』,鄉村振興『失血過多』。鄉村衰落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現在全世界人口當中,鄉村人口佔到47%,到2050年預計減少到30%。鄉村人口減少是個大趨勢,關鍵是在這個背景下,怎麼樣實現總書記提出的雙向合理流動,解決鄉村人纔失血問題。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好面廣量大的鄉村人纔流出、勞動力流出『一溜風』的問題,那麼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就是一句空話。
二是幫扶推動『一頭熱』,責任主體『依賴過度』。在脫貧攻堅當中,采取選派大量工作隊、第一書記等幫扶措施,應該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確實也帶來了基層組織、基層乾部過度依賴、功能弱化、能力缺乏的突出問題。鄉村振興的責任主體是鄉村,單純幫扶而不注重激發內生動力、強化造血功能,一時的效果不會長遠,一事的成功不可復制,鄉村肯定難以振興。
三是發展空間『一線天』,創新創業『平臺過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現在年輕人為何不願意返鄉發展,人纔為何不願意入鄉發展,關鍵是鄉村沒有『事業得發展、個人得成長、價值得體現』的廣闊平臺和多樣選擇。在年輕人眼裡,返鄉入鄉往往是一個奔頭不大的『糊口飯碗』、沒有未來的『臨時打工』。有限的發展空間對各類人纔引進缺乏吸引力、留住缺乏競爭力、成長缺乏持續力。
四是公共服務『一邊倒』,引纔留纔『磁場過弱』。總體看,我國廣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還有比較明顯的『一邊倒』差距。習慣了現代都市生活的年輕人,一旦離開多姿多彩的文化娛樂、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琳琅滿目的商業服務,他們在心理上的落差很難承受,鄉村對於他們的吸引力幾乎蕩然無存,也就是說不能紮根鄉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很難的。
五是鄉賢助力『一次性』,作用發揮『渠道過窄』。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鄉賢群體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希望鄉賢能夠以項目回遷、資金回流、人纔回歸等多種形式助力鄉村振興發展,而事實上現在鄉賢作用的發揮大多是一次性、臨時化的,是幫忙式、慈善化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很大。
為此,提出5點建議:
第一,強化頂層設計,激勵向鄉流動。在國家層面,應圍繞穩定性的預期、系統性的配套、人性化的關懷,在政策導向、制度保障、體制突破等方面,進一步健全完善鼓勵城鄉人纔雙向合理流動,特別是城市人纔向鄉村流動的政策體系,為鄉村振興補血、充電、加油。
第二,調整幫扶格局,激發內生動力。在幫扶重點上從側重經濟向留纔引纔轉移,在幫扶范圍上從對單一村落的『小幫扶』向整鄉整縣的『大幫扶』轉化,在幫扶方法上從『自己乾』向『帶著乾』轉變,提高鄉村振興原動力、競爭力、持久力。
第三,深化農村改革,拓展發展空間。現在大面積的土地流轉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解決脫貧問題是有效的,但是這種經營方式對最終的鄉村振興實際上是達不到目的的,合適的產業發展不能代替合適的經營模式,大面積的土地流轉也不能代表農民能致富和農業現代化。應圍繞農村生產經營模式和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相適應、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和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律相適應來進行深入推進農村改革。以『家庭農場、現代化農業,家庭經營、專業化服務』為方向,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做好適度規模經營的適度文章和適度規模的區域化測算,讓農業家庭更多的成為家庭農場,讓家庭農場有更合理的回報預期,讓家庭經營成為職業農民有吸引力的平臺,不斷拓展鄉村人纔的發展空間和成長空間。同時要為各類人纔回鄉入鄉返鄉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服務,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分配模式進行適應性改革,使其更好地鼓勵人纔回流創新、支持人纔返鄉創業。通過改革,培養和集聚三個版本的職業農民。一是『本質版』的職業農民,不是簡單農業打工者,而是從事以家庭農場為主適度規模的經營者。二是『科技版』的職業農民,是從事為家庭農場提供專業化配套服務的經營者。三是『昇級版』的職業農民,是從事接二連三的鄉村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的經營者。
第四,優化公共服務,縮小城鄉差距。紮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瞄准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提昇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教育衛生同質度,讓人們感受不到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太大落差,在青山綠水間享受現代文明,在留住鄉愁時奔向美好未來。
第五,修復城鄉割裂,促進鄉賢鄉居。圍繞突破現行政策對城鄉的深度割裂,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壁壘,進一步加大改革探索力度,真正讓鄉賢回歸鄉村、常住鄉村、發展鄉村。鼓勵引導鄉賢發揮更大作用,全面引領農村先進生產力發展和先進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