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哈工大『地面空間站』。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黑龍江日報3月13日訊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纔力量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纔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纔、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纔』的目標要求。
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及我省高校院所的專家們聚焦人纔強國、拔尖人纔培養等話題展開熱議。
將人纔培養與工程實踐、科技創新有機結合
『一個國家能否稱得上教育強國、科技強國,關鍵要看自主人纔培養能否支橕國家參與世界最前沿、最先進的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全國人大代表、漠河市立人學校校長馬建國認為,當前,世界科技競爭越來越取決於『塔尖』上的拔尖創新人纔,這就要求在守住教育公平底線基礎上,關注兩端:一端是對具有某學科超長潛質學生開闢和暢通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綠色通道』,滿足科技創新的所急所需;另一端是要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推進研究生招生和培養機制改革,讓研究生站在創新最前沿,成為『高精尖缺』人纔。
全國政協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院長吳立剛認為,要充分發揮龍江科教資源優勢,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引領產業變革的拔尖創新人纔,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人纔支橕。
吳立剛委員建議,進一步建立健全具有我省特色的以科技企業為重要主導、高校為重要支橕、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高等教育產教融合創新機制,以政策創新和激勵體系建設為突破口,激發科技企業參與拔尖創新人纔培養的積極性,推進人纔培養與工程實踐、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鼓勵科技企業與高校共建高水平人纔聯合培養基地,增強校企合作的效率、效益,在共同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的同時,也培養出一批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復合型人纔,讓科技成果與育人成果同向同行。
創造良好科研生態環境
時鍾滴答,在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實驗室,顧不上午休的龐福振教授,正帶著學生在電腦前做動態監測實驗。
這支學生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學術創新團隊,面向船舶減振降噪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船舶定量聲學設計『卡脖子』難題,提出了我國適用的船舶水下噪聲、艙室噪聲預報與評估技術,並多次在潛艇裝備、『藍鯨號』海洋平臺、海上航天發射等國家重大型號工程深層次應用。先後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2項。
龐福振教授認為,科研是一個螺旋式的上昇過程,在反復計算、試驗、修改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從鮮活的科研案例中得到鍛煉,還容易激發他們強大的創造力。『但靈感的爆發只有在潛心鑽研的過程中纔能產生,這就需要靜下心來坐住冷板凳。』龐福振教授說。
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科研生態環境,讓科學家心無旁騖搞研究?龐福振教授建議,要進一步優化支持對青年人纔科研的資助力度,在尊重和把握好人纔成長規律的前提下,鼓勵倡導求實創新、寬容失敗的學術文化,為青年人纔成長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和平臺,支持鼓勵青年人纔挑大梁、當主角;人纔和科技項目評審進一步體現對東北、中西部等地區的支持,給邊境省份的師生們更多報效祖國的機會。
構建拔尖人纔培養體系
近日,記者從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獲悉,該校主動對接《新時代龍江人纔振興60條》政策,積極開闢人纔引進『新賽道』,出臺具有競爭力的引纔制度《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高層次人纔引進實施辦法》,廣泛拓寬引纔渠道,讓人纔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我省多所高校專家認為,要培養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科技人纔隊伍,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人纔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和有利於各類人纔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
省教育廳學位管理與研究生處處長於濤介紹,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龍江振興發展,近年來,省教育廳全力推動實施『龍江戰略科學家頭雁支持計劃』。通過『固巢留鳳』和『築巢引鳳』,吸引集聚和遴選培養具備科研組織領導纔能、取得重大科研創新成果、在行業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戰略科技人纔。
2019年起,首批92支『頭雁』團隊集聚各類高層次人纔873人、國家和省部級重大、重點項目162個、科研資金72億餘元。2019年和2021年,我省當選的8位兩院院士均為『頭雁』或團隊骨乾成員。帶動引進省外、海外國家級人纔71人。獲批新建46個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獲批國家重大、重點項目675項,直接產出、促進增收、帶動經濟效益120餘億元。自主培養航空航天、船舶海洋、裝備制造、能源材料、電子信息等工程領域大量戰略科技人纔,突破頁岩油勘探開發、水力發電設備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於濤表示,下一步,省教育廳將圍繞我省關鍵急需領域遴選出新一批『頭雁』團隊,通過改進完善服務保障機制,及時解決人纔後顧之懮,保障領軍人纔全身心匯聚龍江、紮根龍江、建設龍江。他表示,要持續提昇『頭雁』團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進一步加強人纔隊伍、創新平臺、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創新體系建設,特別是鼓勵科研成果優先省內轉化、建立『頭雁』團隊工作站服務企業和區域發展等目標,並突出績效考核。搭建『頭雁』團隊科技成果推薦平臺,推廣科學研究成果。
同時,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校長郭宏偉建議,應發揮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探索拔尖人纔培養改革機制,一方面讓『關鍵少數』發揮關鍵作用,保證戰略科學家、頂尖人纔負責制落地見效;另一方面,要探索超常規、長鏈條的未來拔尖人纔培養模式,把教育鏈與創新鏈、人纔鏈融合起來,合力培養『大國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