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現代農民『慧』種田
2023-03-19 07:42:2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賀 唐海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3月19日訊 春光不負,農時不誤。黑土地上一派繁忙,隨處可見『忙春』的身影。

  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物資庫內,種子化肥碼得整整齊齊,各種智能農機設備讓人看花了眼。

  『這是無人插秧機,通過北斗導航系統控制,它插出的水稻株距精准、通風好、產量高。』『這個是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效果很好,當蟲子過多時還可以提示報警……』談起這些裝備的好處,合作社總經理趙德山的話匣子就沒合上過。總結起來就是一句——省時、省力、省心,還省錢。

  『原來一臺播種機需要3個人操作,現在一個人就可以,每臺機器每天能省800元人工費,我們合作社有40臺機器,一天就節省3.2萬元。』這筆賬,被趙德山算得明明白白。

  在合作社育秧基地,20棟嶄新的塑料大棚整整齊齊。進入棚內,一層白蒙蒙的霧氣凝結在塑料表面,合作社經理趙磊告訴記者,這叫『地氣』。

  『大棚扣得越早,越有利於提高地面溫度,保證種子發芽。』趙磊介紹,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合作社將育秧大棚進行了昇級,每個大棚長100米、寬13米、高4.3米,一棚能扣7000多盤,相當於原來的四個小棚,而且所有車、設備都能進去,有利於工作。

  『再過幾天就要向大棚裡運送育秧的土,我們有苗床土運輸車,點一下按鈕就可以通過輸送帶直接覆土,鋪得比人工乾的整齊漂亮多了。』趙磊說。

  合作社院內,記者的目光被幾個酷似『風火輪』的家伙吸引。趙磊告訴記者,這是割草機,還有配套的打捆機。

  『我們合作社一共有50套割草打捆設備,去年秋天完成了全縣近20萬畝的秸稈整地工作。』趙磊的言語中滿是驕傲。

  合作社一樓,一面巨型屏幕正在調試中,這就是數字化無人農場的『智慧大腦』。『以後我們在屋裡就能看到合作社1.2萬畝耕地的全貌,通過操控臺進行遠程調控,直觀監測並記錄「耕、種、管、收」全過程。』趙德山說。

  同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一樣,哈爾濱市雙城區的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也在為他們的春耕設備安裝『智慧大腦』。

  『我們為合作社210馬力以上的拖拉機安裝了惠達科技厘米級北斗導航及輔助駕駛系統,將各種數據設定好,拖拉機就可以實現無人駕駛,每天可耕作100多畝地。』黑龍江惠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初海波介紹,他們為合作社的多臺設備進行了無人化農機改造,安裝了北斗導航及輔助駕駛系統、惠達科技作業監測(控)終端等設備。

  『這就相當於為機器安裝了「眼睛」「觸角」和「大腦」,操控終端都連在合作社的智能指揮系統上,哪個機器在哪乾了多少活一目了然。』初海波說。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推動良種、良機、良法、良田深度融合,推行全程機械化,推進數字農業建設,不斷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高效科技支橕。

  截至2022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7090.8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155.8萬臺,其中100馬力及以上拖拉機達到9.6萬臺。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穩居全國首位,累計72個縣(市、區)被評為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區)。

  茫茫黑土,千裡沃野,『智慧農業』即將在春耕中大顯身手。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科技改變著農民們的生活。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路子,到集約高效現代化的新征程,黑土地上的糧食越產越多,農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責任編輯:王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