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一棚春色半棚花
2023-04-01 07:43:4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4月1日訊 從牡丹江市區向東北方向驅車約15公裡,就來到陽明區北甸村。在村邊挨著鶴大高速的一片坡地上,遠遠就能望見地平線上有一片『墨』。走近,那『墨』變成了好大一片深灰色的溫室大棚。

  這裡就是『北國花都』寒地花卉基地,也是目前黑龍江省最大的花卉種植基地,還是全省首個在冬季成功培育成活百合花卉的基地。

  拉開一棟溫室厚厚的保溫門,熱氣裹挾著花香撲面而來。基地負責人黃巨君正在指導幾名村民把可以銷售的百合花剪下來,包裝後發往市區鮮花店銷售。

  乍暖還寒的季節,大棚外的田地沒有農作物綠色的裝點,一片空曠。大棚內卻是一棚春色半棚花,一排排百合含苞待放,空氣中彌漫著陣陣芬芳。

  『這一棚百合大概是一萬株,除去成本能賺五六萬。今年行情好,賺個七八萬沒問題。』黃巨君介紹,今年春節期間,他種的百合花和玫瑰花供不應求。

  黃巨君是寧安人,曾在昆明花卉大市場打過工,回來後和家人潛心研究花卉種植技術,如今已是牡丹江地區聞名的種花能手。

  為什麼到陽明區來種花?『這裡設施好,四季能種。還有就是交通便利,離市區更近。』黃巨君說。

  說到這個溫室大棚可不簡單。黃巨君指著大棚牆體一側一大片黑色的方形管說,裡面的水白天吸熱、晚上放熱,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能保證室內20℃,趕上光照不足的時候用電加熱即可。大棚采用雙層薄膜,更好聚暖保溫。

  雪大了會不會把大棚壓壞?黃巨君指了指門口的手機智能控制器:『只要擰一下清雪按鈕,棚頂就會抖動把積雪震下來。』

  大棚實現了全智能一體化控制。大棚裡的溫度高了,系統會自動啟動噴淋設備實施降溫;太陽光太強了,系統則及時啟動遮陽設備;鮮花需要澆水,需要補充營養液了,也都是系統根據具體情況自動完成。

  智能溫室大棚加上黃巨君的技術和資金,北甸村寒地花卉基地采取『承包+合作』的經營模式,保障規模化、產業化的同時,在全省首創鮮切花冬季生產,實現了四季供應。

  現在手機種花黃巨君用得越來越熟練了。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各棚室參數。『土壤濕度低了。』看到5號大棚的測報系統彈出警告,他立即啟動自動水肥灌溉系統。『沒想到數字化讓種地也成為一件很「酷」的事兒。』黃巨君邊點著手機邊說。

  鮮花競相綻放,高興的還有村黨支部書記王超。『去年花卉基地直接帶動村集體增收25萬元,村民的務工收入也很可觀。』王超算了一筆賬,目前基地智能化溫室大棚一期建了12個,還有21個冷棚,年產花卉300餘萬株,產值可達500餘萬元。

  北甸村以『花卉+』為重點延鏈強鏈補鏈拓鏈,激活『美麗經濟』。花卉基地總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包括4萬平方米室外花海,花卉品種30餘種。2021年建成後,因其花卉種植面積廣闊、花卉種類繁多,引來眾多游客,形成了『農業+文旅+商貿』休閑旅游經濟新業態。

  如今,高產的數字溫室大棚成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香餑餑』。『以項目帶動增收,可以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缺後勁」問題。』王超說:『村裡看到效益好,二期又建了21個溫室大棚。現在大棚全部建成,4月份就可投入使用。今年村集體收入翻番沒問題。』

  寒地花卉基地不僅強了村,也富了百姓。王麗艷是北甸村村民,自從村裡建起花卉『數字工廠』,她就來到這裡上班,鮮花剪枝裝袋樣樣在行。『離家近,每個月還有三四千元工資。』王麗艷說這話時滿是笑意。如今,像她這樣在花卉基地就近就業的農戶平時有20人,忙的時候需要30多人。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