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這樣種大豆 保質又增收
2023-04-11 09:11: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靜 邵國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豆收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抓好油料生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昇行動。此前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大豆和油料產能提昇工程。作為我國最大的大豆產區,去年,我省大豆播種面積7397.5萬畝,佔全國的48.1%。大豆產量達到190.7億斤,佔全國的47%。

  今年我省『穩糧擴豆』政策導向非常明確,『繼續實施玉米、大豆差異化補貼政策,原則上大豆生產者補貼每畝達到350元以上。』

  前不久召開的穩定大豆生產座談會提出,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堅決扛起大豆穩產保供政治責任,深入實施大豆產能提昇工程,確保完成全年大豆生產任務。目前,各地積極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決扛牢穩糧穩豆政治責任,搶前抓早,多措並舉,高質量推進大豆穩種和備春耕工作。

  為了能夠幫助大家更加科學地搭配良田、良種、良法、良機提昇大豆產能,提單產、昇總產,本報邀請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的部分專家出謀劃策,強化大豆單產提昇中全鏈條、全環節、全要素科技支橕能力,力爭實現今年大豆穩產增產保供。

  適時搶種:好種子+好模式=贏在起點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糧食產能提昇的根基。大豆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是備春耕生產中的重要環節。

  種植模式是影響大豆產能的關鍵。不同模式直接影響大豆的群體結構及光能利用率,從而直接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

  選擇什麼樣的品種和模式更有利於提昇大豆產能?記者采訪了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特早熟育種崗位科學家、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黑河分院副院長鹿文成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東北區域高產栽培崗位科學家、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二級教授張玉先。

  鹿文成說,大豆種植戶選擇大豆品種時,要嚴格按照當地播種期、有效積溫、無霜期、土壤肥力、地勢情況、栽培方式、病蟲害發生情況、品種特性、市場和用戶需求等選擇合適的品種,堅決杜絕越區種植。購買種子時要簽字封樣保存並索要購種發票,種子要精選,保證種子純度和淨度,大田用種要求純度不低於98%,淨度不低於98%,發芽率大於85%,水分小於13.5%,種子要籽粒飽滿並大小均勻,以確保苗齊、苗勻,苗壯。依據當地病、蟲、鼠害發生情況,播種前及時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處理,在臨近播種時,采取拌種、噴施等方法接種大豆根瘤菌,增強根瘤菌共生固氮能力,提高產量、改善品質、培肥地力,避免白種播種。

  張玉先建議,對於已進行秋整地但未達到播種狀態的地塊,例如僅完成秸稈翻埋或僅完成深松作業,可在土層化到5厘米~7厘米時開展?地封?作業,土層化到12厘米~15厘米時,可采用重耙或重耙與旋耕聯合作業,達到待播狀態;未進行秋整地的地塊,若秸稈不還田,可在土層化凍到7厘米~8厘米時進行頂凌封?作業,化凍到15厘米~18厘米時進行耙地或旋地、起壟、鎮壓連續作業;對秸稈覆蓋免耕播種地塊,但秸稈狀態達不到播種要求的,可在播種前進行一次秸稈粉碎作業,使秸稈和茬管破碎,均勻分布在壟溝內。在5厘米地溫穩定通過8℃的前提下,結合土壤?情靈活掌握播種時間,?情適宜要搶?播種,?情不足要造?播種或播後補水,晚播的要適當增加密度。根據大豆生育進程和土壤?情,一般進行2到3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在1到2片復葉時進行,采用雙杆尺(兩側配帶碎土裝置)深松壟溝,深度20厘米~25厘米。第二、三次中耕一般在5片和7片復葉時進行,可選擇雙杆尺、起壟鏵、擋土板,起到散土、滅草、培土作用。

  精細夏管:好養分+好植保=保質提量

  肥料是糧食的『糧食』,要實現大豆的高產優質,必須在大豆全生育期都保障養分的充足供應。同時,也要防止病蟲草害。一般而言,因病蟲草危害導致大豆的產量損失在30%以上,而在生產上挽回這30%產量損失的幅度大小就取決於實施相關植保技術的有效性,也就是植保技術的到位率問題。

  如何為大豆供給充足營養,同時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養分管理崗位科學家、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孫磊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大豆害蟲防控崗位科學家、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史樹森給出了建議。

  孫磊提出,在播種時選用大豆根瘤菌劑拌種,大豆根瘤菌劑產品質量需符合《農用微生物菌劑》(GB 20287)要求。建議采用大豆專用肥料,有混拌條件的也可用『老三樣』自行配肥,氮磷鉀純養分比例控制范圍在1:1.2-1.5:0.8-1,依土壤肥力及目標產量不同,化肥用量一般為225公斤/公頃~375公斤/公頃,施用有機肥的地塊可減少化肥10%~30%。利用分層施肥機械實現壟體分層施肥,上層肥料佔總量三分之一施於種下5厘米處,下層肥料佔總量三分之二施在種下10厘米~12厘米處。適時輔助補充葉面肥,葉面肥以補充磷鉀和中、微量元素為主,根據後期大豆生長狀況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選取,在大豆花期、莢期、鼓粒期結合植保藥劑適時施用,達到保花、保莢、促鼓粒的作用。

  史樹森從化學除草技術和害蟲防治技術兩方面給出大豆植保建議。他說,大豆苗前封閉除草建議選用乙草胺、都爾(異丙甲草胺)或金都爾(精異丙甲草胺)等主要防單子葉雜草與速收(丙炔氟草胺)、闊草清(唑嘧磺草胺)等主要防雙子葉雜草的除草劑進行二元復配或含有這兩類成份的復配除草劑,在噴施封閉除草劑時如遇乾旱應盡量在早晚噴施並適當增加藥液兌水量;田間莖葉除草建議選用高效蓋草能、烯草酮、精?禾靈等防除單子葉雜草,選用滅草松(苯達松)、虎威(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等防除雙子葉雜草,雜草2葉至4葉期是噴施莖葉除草劑的最佳時期,應盡量在溫度較高的中午噴施,如遇降雨則需要補噴。

  害蟲防治技術方面,大豆田間主要害蟲包括蠐螬、金針蟲和根潛蠅等地下害蟲,斑鞘豆葉甲、二條葉甲和蒙古灰象甲等苗期害蟲,草地螟、苜蓿夜蛾和大豆蚜等花前期害蟲以及大豆食心蟲、雙斑瑩葉甲等花莢鼓粒期害蟲。大豆害蟲防治應以選用抗蟲品種、合理輪作等農業措施為基礎,在有條件的地區可考慮設置殺蟲燈、性誘捕器等綠色防控技術防治(金龜子)蠐螬、夜蛾類和食心蟲等。目前,化學防治仍然是防控大豆各類害蟲危害的主要技術手段。地下害蟲和苗期害蟲建議結合根腐病防治選用含殺蟲劑(克百威、?蟲?、?蟲?)的種衣劑進行播種前包衣處理;花前期害蟲防治應根據田間蟲情監測結果,在達到一定密度(防治指標)時選用甲維鹽(防夜蛾類等食葉類)、?蟲?、?蟲?(防蚜蟲等刺吸類)等進行田間噴霧防治;結莢期重點防治食心蟲,在大豆食心蟲成蟲盛發期(一般在7月末8月初)田間噴施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蟲苯甲?胺等進行防治可兼治雙斑瑩葉甲等害蟲。田間防蟲施藥可與噴施微肥、生長調節劑等結合進行,大豆生長中後期噴藥建議考慮用無人機或航化作業,實行統防統治。

  機收減損:好機械+好技術=穩產增產

  『減損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通常情況下,相比手工收獲,大豆機械化收獲損失較大。如何減少機收環節損耗,確保豐收的大豆顆粒歸倉?記者采訪了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收獲機械崗位專家、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農機化發展與智能信息中心主任金誠謙。

  金誠謙介紹,機械化收獲大豆時,要求割茬不留底莢,不丟枝,田間損失?3%,收割綜合損失?1.5%,破碎率?1%,泥花臉率?5%,清選後雜質?2%,脫淨率?98%以上。好機械加上好技術,是保證大豆高質量收獲的關鍵,也是穩產增產的重要環節。

  采用聯合收割機直接收獲大豆,首選專用大豆聯合收獲機,也可以選用多功能聯合收獲機或借用小麥聯合收割機,但一定要更換大豆收獲專用的撓性割臺、大豆收獲專用脫粒部件、大豆清選專用篩、大豆籽粒輸送部件等。

  機收作業時,根據當地大豆種植情況掌握好合適的收獲時期。機械聯合收獲,一般在大豆完熟初期,此時大豆籽粒含水率在20%~25%左右,豆葉全部脫落,豆粒歸圓,搖動大豆植株會聽到清脆響聲時即可。

  大豆機械化收獲時,要求割茬一般4厘米~6厘米,要以不漏莢為原則,盡量放低割臺。為防止炸莢損失,保證割刀鋒利,割刀間隙需符合要求,減少割臺對大豆植株的衝擊和拉扯。適當調節撥禾輪的轉速和高度,並對撥禾輪的輪板加膠皮等緩衝物,以減小撥禾輪對豆莢的衝擊。在大豆收獲機作業前,根據大豆植株含水率、喂入量、破碎率、脫淨率等情況,調整機器作業參數。在收獲時期,一天之內大豆植株和子粒含水量變化很大,同樣應根據含水量和實際脫粒情況及時調整滾筒的轉速和脫粒間隙,降低脫粒破損率。充分利用晴天地乾時機,突擊搶收,防止泥花臉,提高清潔度。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