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是我國水稻的重要產區,眼下全省的水稻插秧工作基本接近尾聲。在石板大米的主產區寧安市,受地形影響,當地農戶是采取小型機械插秧和人工插秧交替作業,所以進度要稍微比大型農機連片作業慢一點。現在,農戶們正在搶抓農時,力爭將作物播在高產期。

總臺記者魏雯雯:整個寧安市有水稻田30多萬畝,其中將近14萬畝是石板田,寧安市的上官地村是石板大米的核心產區。農戶們正在進行人工插秧,今天這個區域人工插秧結束之後,整個寧安市的水稻插秧工作就全部完成了。
為什麼采用人工插秧?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農作物的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經達到98%以上,為什麼當地還要采取人工插秧?

由於當地熔岩臺地形成的地面高低不一,只能順勢形成水田地塊,所以不適合大型農機作業,只能使用小型機械插秧,地塊特別小的就只能用人工插秧。
『揚長避短』特色種植促增收
人工插秧人力成本較高,如何向有限的石板田要效益?當地采取了有機種植,有機種植都是使用農家肥和有機復合肥,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會追加靈芝素、益生菌等營養物質,人工除草使用的都是太陽能殺蟲燈、誘捕器物理除蟲。

為了能讓水稻品種優質穩產,當地栽種的是兩段式育苗的稻花香品種。兩段式育苗,就是在3月份的時候開始育種,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再移栽到秧盤裡,繼續生長一個月後,纔會插到田裡。兩段式育苗要比一段式育苗提前20天播種,兩段式育苗的整個植株、根系都比較壯,最大的特點是穩產,抗病性、抗蟲能力強。當地通過發展有機特色種植,現在水田畝收入已經從5000元左右至少提高到近萬元。
科學田間管理實現訂單種植

當地雖然種植模式有點傳統,但田間管理已經實現農業現代化。田裡有氣象監測儀,實時顯示氣溫、水溫、風力等信息;還有稻田監控器,便於田間遠程管理和產品全程追溯。先進的種植模式,也幫助石板大米打開了市場。以上官地村為例,全村3000畝石板田都實現了訂單種植,這樣先進的種植管理模式,也帶動了周邊村屯發展綠色有機種植。為了促農增收,過幾天,稻田鴨、小龍蝦也會陸續放入田中,實現一田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