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廣施良技 增收可期
2023-05-31 07:38:2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5月31日訊 5月30日,記者撥通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國家級農業研究員李大皜的電話時,他正在地裡忙碌。

  『種子是播進去了,可事兒還不少。缺不缺水,缺不缺苗,長沒長草,生沒生蟲?都得常下來看看!』李大皜快人快語,『今年種大豆的能省點兒心,大部分在種的時候接種了根瘤菌,有直接拌種的,有土壤接種的。根瘤菌在土壤中發揮效用,能讓大豆根系多長出一些小根瘤,根瘤越多,吸收空氣中的氮越多,這樣就能少施10%~30%氮素。實現減肥增效,綠色低碳。而且化肥用的少了,黑土地還能減少板結,增加疏松度。』

  李大皜介紹,去年他們在50多萬畝地上用過這項技術,畝均增產8%~12%,今年春耕齊齊哈爾市大豆應用根瘤菌劑接種生物技術達到150萬畝以上。

  同一天,在綏化市青岡縣柞崗鎮紅昇村,青岡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孫振興也一直在忙著,他們除了實施大豆接種根瘤菌技術,還在壟寬上算起了細賬:『我們是在130厘米的壟上播種5行大豆,兩邊的行距是12厘米,中間兩行的行距是28厘米。以前小農戶種的都是小壟,基本是130厘米分兩壟種4行大豆,我們比他們多出一行,一般能多3000株大豆,預計增產10%~15%。』

  『大豆接種根瘤菌是被廣泛應用的生物固氮技術,今年國家下達我省微生物菌劑示范推廣任務1200萬畝,年初以來,我們堅持把示范應用大豆根瘤菌作為大豆擴面積、提單產雙輪驅動重要措施,強化組織領導、技術指導、政策支持、積極推進。』省農業環境與耕地保護站專家介紹,根據上年度調查數據顯示,接種根瘤菌後大豆長勢健壯,根系發達,單株根瘤重量增加顯著。示范區大豆較常規施肥平均單株莢數增加2個,百粒重增加0.5克,平均增產12.7公斤/畝,增幅平均約為7.4%。

  記者從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今年我省下發了大豆和玉米單產提昇三年工作方案,明確要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技術。緊緊圍繞『提單產』目標,逐個縣制定推廣方案、逐個區域明確技術模式,著力發揮推廣科研主力軍作用,深入開展大培訓、大指導、大集成、大攻關活動,充分挖掘品種的增產潛力,顯著提高大面積單產水平。大豆重點推行110厘米、130厘米大壟密植栽培技術,在110厘米大壟上種植大豆2行或3行,130厘米大壟上種植大豆4行或5行。玉米重點推廣『耐密品種+抗旱節水+生物防治+秸稈還田+米豆輪作+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模式,以及『110厘米、130厘米大壟密植栽培技術』『玉米提質增效綜合高產栽培技術』『玉米中後期一噴多效技術』。配套測土配方分層施肥、精密播種、綠色防控等技術集成組裝,推動我省玉米種植密度由當前畝均4200株左右提昇至5000株以上,促進玉米穩產增產。

  5月29日,我省『2023年全國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縣擬確定名單』進行公示,哈爾濱市雙城區位列全國玉米單產提昇整建制推進縣。雙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旭東介紹,雙城區一直推行玉米大壟寬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模式,玉米大壟寬窄行、單元多株、不等距、品字型高產高效種植模式。黑龍江省鏵鎰農機專業合作聯社應用玉米大壟寬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模式,比常規種植平均增產180公斤;哈爾濱東官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采用大壟寬窄行、單元多株、不等距、品字型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玉米平均畝產比常規種植增產150公斤;哈爾濱昱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施秸稈覆蓋還田條帶耕作技術模式,比常規種植增產160公斤。

  在雙城區公正街道,玉米已經長出了三片葉子,淡淡的綠色中,一條條黑色的滴管若隱若現。『可別小看這條管子,它將伴隨玉米整個生育期,在拔節、抽雄吐絲、灌漿等關鍵時刻,及時為玉米提供水分和養料。』王旭東說,『這裡實施的是玉米大壟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選擇適宜施肥裝置和液態或易於溶解的固態肥料,溶解到施肥容器中,隨著灌溉水通過灌水器沿管道進入作物根區,能保證在玉米生長的每一個關鍵節點第一時間給水給肥,省工省時,還能提高肥效,為玉米穩產增產提供可靠保障。』據了解,哈爾濱米牛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這一技術,去年玉米平均畝產比常規種植增加200公斤。

責任編輯:王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