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叩擊歷史星空的大慶文博人
2023-06-15 09:17:00 來源:東北網-大慶晚報  作者:白玉蘭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核心提示:百年百場,代代相傳,精神永恆。

  今年以來,沿著鐵人的足跡,到玉門、去新疆,到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去人民藝術劇院……紀念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系列活動『永遠的鐵人——王進喜生平業績展覽』百場巡展一直在熱烈進行!

  百場巡展內容,以館內藏品為藍本,以提煉基本陳列精華為素材,被譽為『一個移動的鐵人館』『一部濃縮的「鐵人傳」!』

  今年,幾代文博人通過努力,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被評估為一級博物館,是全國唯一的石油行業類一級館。

  『我們館的藏品越來越多,大部分來自於源源不斷的社會捐贈,但今年更不同,因為鐵人誕辰百年這個特殊節點,剛到四月初,社會征集與捐贈就達到了以往全年的總量!』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藏品征集負責人郭程說。

  叩擊歷史星空,梳理鐵人精神遺產,本期報道為您講述一代代文博人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文博人日常嚴密監測庫房環境保護好這些文物。

  『我們非常想寫一寫這些文物和文博人的故事,我們館的文物裡,有一大部分都是社會無償捐來的,這種社會力量的參與,是非常讓人感動的……』

  『2006年,新館開館時,藏品大約是4500餘件,經過十幾年積累,今年藏品總量已達22000多件!』

  采訪時,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館藏研究室的幾個女生這樣說。

  一座博物館的藏品,號稱博物館的靈魂。

  一座博物館是怎麼『運作』出來的?

  支橕一座博物館的到底是什麼?

  鐵人誕辰百年,當人們一次次把目光聚焦到那些見證歷史的文物和藏品上,也同時關注到,有這樣一群人,在為傳承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做著大量的『幕後』工作。

  一代代文博人

  在做這樣一件事

  2010年,郭程自西南大學考古與博物館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回到大慶。『祖輩都是老會戰,從小就聽姥姥姥爺講會戰的故事,爺爺奶奶也經常講,現在,這4位老會戰,只剩下姥爺健在……』

  郭程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做了講解員,家中祖輩講的故事,與展廳內的一幕一幕交疊在一起,當年的會戰大軍吃的什麼穿的什麼、雪是怎麼下、風是怎麼刮、是怎麼發現的大油田……郭程講起這些,帶著胎記一樣的情感。

  現在,郭程任館藏研究室藏品管理乾事,專門負責藏品征集工作。自2017年開始,文物征集工作就與她這個『油三代』緊密聯系在一起了。

  從臺前到幕後,郭程感受著工作給予的精神洗禮。『比如在庫房,去追索和了解一件藏品的故事、來源,它就在我的手上,我有幸能觸摸、感受它的尺寸和形態……』『如果說工作中哪個瞬間讓我最開心,那就是接到捐贈電話,把一件非常有價值的文物征集來、真正保護起來的一瞬間啊!』

  與郭程一樣,張訊楓、趙愛玲與鄧靖都是經常零距離接觸文物的人。

  『每天進庫,巡檢,每天寫一篇庫房日志,拍照錄入信息,清理消毒存放,溫度濕度控制,文物性狀監控檢查,每一件藏品至少要錄入14項信息……』專業化的文物保管工作,為守護鐵人精神文化遺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5月18日,在福建博物院舉行的2023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上,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順利通過了第六次博物館運行評估一級博物館評估。

  目前,全國6500多家博物館中,一級博物館有204個,其中黑龍江省共有5個,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是全國唯一的石油行業類一級館。

  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在文物的征集、保管、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規范的體系,現有文物藏品22000餘件套,國家珍貴文物384件套,固定陳列展出1170餘件套。它們是大慶石油會戰、鐵人王進喜英雄事跡的歷史見證,更承載著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光榮使命。

  通過一代代文博人的努力庫房裡的文物越來越多。

  大家的紀念館

  大慶的精神家園

  『傳承是一代一代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新館雖建立於2006年,但它的文脈是有歷史的,是好幾代文博人的傳承、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累積。』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館藏研究室主任張雷說。

  『大家的紀念館,大慶的精神家園!』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人們捐贈的文物都帶著深深的情感、帶著人間煙火氣,那是從家家戶戶走出來的城市故事和城市精神。

  讓胡路區樂園小區有一位腿腳不便的老大娘,捐了愛人的一件防油工服,那套帶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風塵的工服裡,藏著過去的歲月和故事;老會戰魏廣慶,捐了從1960年到退休期間獲得的所有榮譽證書,因其多個時代的延續性難能可貴,被定為二級文物;轟動全國的『鐵人五講』手跡,是一位石油工人熱心聯系收藏者捐贈的;大慶油田文聯的書畫愛好者,還有剪紙藝術家、陶瓷大師、文學藝術家、高校教授、科學家等,都把與鐵人精神相關的資料、作品、成果捐給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做了這項工作以後會經常感受到,每到特殊的節點和節日,總有一批人,念著鐵人、記著鐵人!』張雷說。

  大慶油田發現者之一李德生院士、石油工業部原副部長李敬、石油工業部原副部長趙宗鼐、陝西省原省委書記安啟元分別為鐵人誕辰百年撰寫了書法作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第一任總經理秦文彩捐贈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杭州織錦廠制作的黑白織錦畫《『鐵人』王進喜同志》……

  采訪中,記者一直在感受著大慶文博人的堅守與努力。

  2014年深秋,黃葉滿枝的季節,在《鐵人傳》作者孫寶范老人家裡,記者遇到了張雷,正在和孫老一起研究史料。

  老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的劉仁書記,每次捐贈的文物都是幾十件起,有時是上百件,都是他數十年間在宣傳和研究鐵人過程中留存的資料、書籍……

  一次次捐贈電話響起,一次次表達著人們對鐵人的無限深情。

  不斷發掘征集保護

  回報各界對鐵人的深情

  『為什麼到大慶來的人一定要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參觀?這是一個人與一座城的關系,是城市歷史的印跡,所以要不斷地去征集、去保護。紀念館一代代的文博人,都在致力於繼承和弘揚鐵人精神,每件文物都是有故事的,這些故事如何轉化成大眾能接受的方式,讓人們覺得鐵人精神就在他們生活中,這是非常重要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館藏研究員史金龍說。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陳列展覽研究員張立鳳說:『這個領域的工作有個特點,即不斷有新的發現。歷史的細節,是館藏工作的最關鍵內涵。我們必須不斷去發掘和研究文物背後的歷史細節,回答每位參觀者任何一個關於細節的提問!』

  文物的珍貴性,主要取決於它的不可再生。

  歷經歲月風霜的它們,重新煥發生機,需要文博人讀懂每一個細節。

  一直以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在堅實的文物藏品管理基礎上,讓文物自己說話,不斷讓更多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見證之物走入大眾視野,回報社會各界對鐵人王進喜的深情。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