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與長三角攜手·觀察?讀懂『強富美高』江蘇 推動龍江振興發展
2023-07-21 08:11:0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孫銘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從紫金山實驗室看如何激發人纔活力

  紫金山南,九龍湖畔,鍾靈毓秀匯金陵。

  這裡聚集超過1000人的海內外高端研發隊伍,兩院院士、國家級人纔工程專家、省部級高端人纔60餘人,科研人員博士比例超過30%;

  這裡於2018年揭牌,重點開展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在未來網絡、B5G/6G通信、網絡安全等領域取得一系列世界領先成果,創造了網絡通信與安全領域多項『全球第一』。

  這裡正是作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的紫金山實驗室。7月20日,黑龍江省黨政代表團在南京學習考察把這裡作為江蘇行程的重要一站。

  對於實驗室而言,人纔是根本,科技競爭最重要的是人纔競爭。如何設計體制機制纔能吸引一流的人纔,激活人纔創新一池春水,是紫金山實驗室成功的秘籍。

  紫金山實驗室實施以劉韻潔院士、尤肖虎教授、鄔江興院士領軍的『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分別組建了未來網絡研究中心、普適通信研究中心和內生安全研究中心,服務中國2030網絡、通信、安全領域面向現代制造業、天地一體化網絡等產業生態與價值鏈。

  『首席科學家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按照自己對相關領域技術發展趨勢的判斷凝練研究項目,在技術路線確定、科研團隊人員選用及科研經費使用上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學術委員會提供學術諮詢意見和建議,實驗室理事會則負責批准研究項目立項和資金預算。』實驗室科研部部長齊望東說。

  這份自主權有多大?舉個簡單的例子:剛入職的新人就可以負責與龍頭企業、大院大所合作的工作組,攻關解決行業重大痛點問題。

  有了這份自主權,紫金山實驗室不僅高端人纔集聚,人纔『蓄能』功能凸顯,科研工作也有了更高效率。未來網絡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晨是一名90後,入職4年來最大的感受就是實驗室提供的平臺,他說:『這裡能為想要乾事創業的年輕人提供了類似於創業的寬松環境,但又沒有創業的後顧之懮。』

  說到創業,紫金山實驗室擁有的知識產權可由科研團隊以多種形式自主轉化,科研團隊享有90%的收益。『這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促進團隊積極將原始成果導入創業團隊,進入市場中接受檢驗,產生更多社會效益。』實驗室未來網絡研究中心黨總支書記陳平平說。

  事業法人單位,不設行政級別,按市場化機制運營,紫金山實驗室突破傳統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一種區別於高校、科研院所的全新模式,不囿於編制薪酬的限制更加靈活,『集中力量辦大事』,使得人員組成更加多元,創新活力更加湧動,推動科研提質增速。

  一座城市、一個省份的發展離不開對先進經驗的吸收和學習。此次考察紫金山實驗室,其『政策機制放活,確保人纔引得來,需求導向清晰,確保人纔用得好,發展環境創優,確保人纔留得住』的做法,一定會為黑龍江激活人纔春水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解碼蘇州工業園區『產城融合模式』

  走進蘇州工業園區展示中心,一塊展板十分引人注目,上面有3張圖片:1994年手繪規劃圖、2012年實景和2022年實景。近30年過去了,實景與規劃圖幾乎完全一致,不禁讓人感嘆:這是怎樣的前瞻眼光與發展魄力纔能在巨變之中亦有不變。

  答案就在展板中,『一張藍圖繪到底』。遙想1994年,伴隨著挖掘機的陣陣轟鳴,蘇州工業園區從規劃圖紙向現實圖景徐徐展開。一家家企業落地、一幢幢樓宇落成、一個個居民小區相繼投用……29年來,園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900億元,上繳稅收8000多億元,引進外資項目超5000個,實際使用外資近40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4萬億美元。

  提到工業園區,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地處偏遠、工廠密集、環境污染等關鍵詞,但蘇州工業園區,更像是一座城。這裡有塔吊忙碌運轉,正在破土動工的恆力集團總部;這裡也有蘇州超高層建築——蘇州國際金融中心,乘坐高速電梯倏忽之間即可抵達92層;這裡有大院大所37家、中外名校3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489家、上市企業61家;這裡也有煙火漫卷的『鄰裡中心』,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閑』,讓生活在這裡的人感受實實在在的幸福;這裡有入選國家級重大人纔引進工程專家278名,外國高端人纔1565人;這裡也有供人休閑放松的獨墅湖和金雞湖。

  蘇州工業園區,不是枯燥的數字,而是一座充滿溫度的科技與人文充分融合的城。

  從單一的經濟功能區走向現代化城市綜合功能區,蘇州工業園區積極探索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的道路。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科學統籌布局生產、生態、生活空間,合理把握開發節奏,不斷豐富和提昇城市功能,這是在了解園區發展歷史後,給人最大的感受。

  作為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間的首個重要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堅持以創新為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賦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持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大千億主導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昇,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著力構建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橕的發展新模式,實現工業園區向創新園區華麗轉身。

  走出展示中心,再度環望園區,在川流不息的人流與車流中,仿佛看到了園區29年的桑田巨變。以高新技術為導向,以現代化產業為基礎,以國際化城市為載體,開放創新產業城市融合,生產生態生活並進,打造高科技產業新城,這是蘇州工業園區29年來的生動實踐。

  從一滴油到一匹布

  黑龍江省黨政代表團赴長三角考察,其中一站來到蘇州吳江的『綢都』盛澤鎮,恆力(蘇州)產業園正坐落於此。恆力集團作為世界500強企業,2022年營業收入6117億元。千億民企高質量發展的密碼是什麼?

  煉油-石化-精細化工-薄膜-工程塑料-化纖-紡織全產業鏈發展,恆力人將其稱為『從一滴油到一匹布』的發展之路。這條路有多遠?恆力人走了29年。

  1994年,年僅24歲的陳建華收購瀕臨破產的原吳江化纖織造廠,由此開啟了自己的商業版圖。

  面對傳統紡織化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全球產業技術變革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陳建華開始實施產業轉型昇級戰略,著力發展紡織產業鏈上的相關產業。

  回顧恆力集團的發展過程,有兩個重要時間節點,一是2002年江蘇恆力化纖有限公司成立,企業向上游產業鏈——化纖邁出了第一步。二是2019年5月17日,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至此,恆力打通了『從一滴油到一匹布』全產業鏈。

  在恆力(蘇州)產業園的工業絲生產車間,充滿了科技和智能元素,通過引進世界先進生產設備,基本實現了無人化和『黑燈化』生產。『一個企業能否成功,關鍵在創新、在人纔』,正是在這種『創新情懷』的輻射下,近年來,恆力集團開啟了轉型昇級的新征程,旗下紡織化纖企業邁入新時代,建設了多個智能化工廠、智能化車間,實現了全流程自動化生產,並獲得省市兩級『智能工廠』等多項榮譽稱號。

  恆力集團的成功絕非偶然,立足於紡織行業,不斷根據自身需求向上游延伸,從而實現企業做大做強。

  企業有多大?功能性纖維生產基地全球最大,一根超細旦單絲的直徑約為頭發絲的十六分之一,一千克超細旦單絲的長度可以繞地球一圈。

  企業有多強?在恆力,一分鍾,38噸原油由自備碼頭輸入生產基地;一分鍾,生產PTA33噸,年產能1700萬噸,規模全球最大;一分鍾,生產芳烴9.9噸,年產能520萬噸,提高國內芳烴總產量30%;一分鍾,產出面料7610米,年產量40億米,40000臺織機賦予高檔面料千姿百態,紡織生產基地為全球最大……正是這無數個『一分鍾』,讓恆力集團在做強實業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王俊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