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首屆『工信傑出青年』評選結果,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教授倪寶玉入選。讓我們走近這位極地船舶專家,一起看看他的『破冰』之路。

7月24號,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乘坐的『雪龍2號』穿越北極圈,進入北極海域航行。『雪龍2』號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破冰船,哈工程船舶工程學院的不少研究成果都在『雪龍2』號上得到了應用。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教授倪寶玉介紹:『我在2018年的時候隨著中遠海運集團的商船航行北極航道46天,采集冰跟船相互撞擊的數據,然後把相關規律分析和載荷預報軟件應用在國家新研發的船型上,比如說最新一代的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

倪寶玉教授和他的團隊長期致力於極地船舶高精度冰載荷預報和新型破冰方法及裝備的技術攻關。在極地環境下,越靠近岸邊冰凍層越厚,導致大型破冰船無法完全靠岸,他和團隊研發的『極地氣墊破冰運輸平臺』,相當於在破冰船與科考站之間建立了一個物流中轉基地,一旦應用可以有效解決大型破冰船與科考站之間物資運輸的難題。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教授倪寶玉表示,因為它載重量很大,可以把貨物從船上直接運到科考站,相當於送到家門口。

看似巧妙的解決辦法卻是倪寶玉和團隊歷時十年潛心攻關的結果。為了模擬極地寒冷的氣候環境,十年來每個冬天科研團隊都是在松花江上度過的。為了尋求溫度和海洋水質與極地的匹配,寒冷的漠河和復雜多變的渤海灣也是他們的落腳地。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副教授魯陽介紹,研究條件可以說非常寒冷和痛苦,有的時候餓了,就在冰上煮點泡面,渴了就直接煮點冰塊當成水喝,日復一日這麼長期堅持。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研究生於澤蕊介紹,冰一旦凍時間長會很厚,這就影響到實驗的結果,所以必須要在冰凍達到適量厚度時去做實驗,經常在夜晚睡得正香的時候爬起來做實驗。

寶劍鋒從磨礪出,倪寶玉團隊的多項科研成果被應用於大國重器,為服務海洋強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教授倪寶玉介紹:『下一步要做的核心工作,就是提昇我們自主設計的能力,包含我們核心技術的自主掌控,配套裝備的自主研發達到國際先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