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撓力河濕地,奏響流淌的生態樂章
2023-08-15 08:18: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克華 姜斌 來玉良 劉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俯矙撓力河濕地。崔傑攝

  鳥類放歸儀式。崔傑攝

  黑龍江日報8月15日訊 撓力河,發源於完達山脈北坡的七臺河市境內,一路流向東北,宛如一條碧綠的絲帶,串起三江平原11個農場,在饒河縣東安鎮匯入烏蘇裡江。420公裡河道沿岸的16萬公頃區域,就是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深入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橕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如何解決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與協同治理、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外部約束與內生動力的關系,近年來,在北大荒集團的領導和支持下,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所在分公司、農場攜手共行,積極推進濕地保護修復,共建美麗生態家園,一份『撓力河濕地答卷』正在三江大地徐徐鋪展開來。

  退耕還濕,『退』出來的『美麗風景』

  『我開的這塊地,這麼點面積,怎麼就影響到國家生態了……』2015年,撓力河保護區紅衛管理站站長劉英傑在轄區內開展退耕還濕工作時,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話。

  7月29日,劉英傑在現場指著效果圖上一塊塊標著黃色或粉色的方塊說:『這片區域過去都是耕地,如今還原成了濕地。』

  退耕還濕項目區內,水草叢生、滿眼綠意、廣闊的河面波光粼粼,白鷺、蒼鷺、野鴨等水鳥或翱翔天空,或踱步水中,這片生態好風景,正是退耕還濕『退』出來的。

  『剛開始宣傳說明年這裡就不能種地了,很多人不理解,也不接受,這就要講究策略。』劉英傑說,『先是幫助種地戶轉變思想,同時也要做好普法工作:不是你一家,保護區內違規種地的大家都得退。這裡動植物多了環境就更好了,咱們住在這裡也舒心啊……』

  春季,為了防止個別農戶復耕,劉英傑和同事們帶著帳篷住進保護區,3公裡一個看護點,嚴防死守。『沒水沒電,只能燒煤氣做飯。5月初,夜裡水杯裡能結一層薄冰。我們三點多就起來巡查,大伙兒凍得直流鼻涕……』

  『剛開始退耕時,地裡都是野蒿草,後來我們把原來的明堤、大壩都推平了,水灌進來後濕地恢復就快了。』劉英傑笑著說,『現在這裡都是蘆葦和小葉樟這樣的水生植物,將來肯定還能看到塔頭墩。』

  2014年以來,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和保護區紅衛管理站持續加大濕地管護和退耕還濕力度,共退耕還濕2萬餘畝。

  另一邊,在撓力河保護區大興農場管理站,『堤內良田,堤外水草』的景象蔚為壯觀。

  『這都是退耕還濕的成效。』大興農場黨委副書記劉斌表示,『農場已退耕還濕2.5萬畝。雖然每年減少一些收入,但是濕地面積的擴大,讓這裡的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自2002年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保護區管理局攜手轄區農場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生態環境持續得到有效保護與恢復。

  據保護區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王金武介紹,為保證退耕還濕工作順利進行,管理局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避免濕地恢復碎片化,強化修復成效。2014年以來,保護區共完成濕地修復面積20餘萬畝,其中退耕還濕18萬餘畝。

  護鳥愛鳥,『護』出來『自然家園』

  『當我們第一次從望遠鏡裡看到一只東方白鸛站在人工巢穴上面時,真的,那股子高興勁兒,別提了。』

  身為站長的周春來在紅旗嶺濕地管理區乾了三十年,用他的話說,在千鳥湖這塊濕地上,東方白鸛、丹頂鶴、白琵鷺、鴻雁這些鳥兒各自棲息什麼區域,他閉著眼睛都能摸到。

  2016年冬天,周春來和同事們計劃建設候鳥繁育基地,在紅旗嶺濕地試著建造了10個人工引巢,沒想到第二年春天,就迎來了第一對東方白鸛夫婦。

  說起當時的情景,周春來仍覺歷歷在目:『巡護路離人工巢穴1000米左右,我們天天去看,後來還觀測到了雛鳥……它們離巢的日子是7月3日。』他甚至一下就說出了具體時間。

  千鳥湖濕地佔地11萬畝,主要植物有500種、鳥類89種、獸類25種,丹頂鶴、東方白鶴等8種珍稀瀕危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在這裡棲息繁衍,被稱為『鳥類的天堂』。2022年,這裡還首次發現了新物種撓力河耗姬蜂。

  7月31日,保護區紅旗嶺農場管理站舉行了一場放歸儀式。一只蒼鷺從打開的籠門探出腦袋,拍拍翅膀,展翅飛起,消失在蔚藍的天際。跟隨這只自由飛翔的蒼鷺一同放飛的還有6只紅隼。

  撓力河保護區管理局紅興隆分局負責人崔興波介紹,近年來,紅旗嶺農場管理站累計投喂玉米、水稻、小魚等食物兩萬餘斤,為回歸候鳥備『糧倉』、解『糧荒』。目前,已有3對東方白鸛在招引巢安家,近三年累計孵化東方白鸛幼雛22只。

  周春來說,人工引巢已經逐漸被東方白鸛接受,今年春天,兩對東方白鸛為選一個位置更好的『新家』竟然打了起來。近年來,多次在千鳥湖濕地發現700只以上東方白鸛集群,這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

  每年4月末到5月初,保護區都與紅旗嶺農場聯合主辦『愛鳥周』主題系列活動,至今已連續開展10屆,在當地已成為一個具有新時代道德風尚和生態文明建設標志性特色的活動,農場職工群眾親切地稱之為『鳥節』。一年一度的『鳥節』已將『保護鳥類、親近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根植人心。

  保護區科研宣教科科長王廣鑫介紹說,隨著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的開展,昔日水豐草茂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重現。『保護區共有野生動物593種、野生植物達1047種,常見鳥類42科182種,其中東方白鸛、丹頂鶴、小天鵝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25種,被稱為「天然生物基因庫」。』

  蓄水淨水,『養』出來的『生態農業』

  『我種的水稻就挨著保護區,水大的時候濕地幫我涵養水源,乾旱的時候能滋養稻田……』八五三農場第六管理區的種植戶閔佳對濕地給自己種植水稻帶來的好處,深有體會。

  2019年的大水,讓周圍很多農田都受了災,而像閔佳這樣『挨著』濕地保護區的田地,因為濕地的強大蓄水能力,免受水害。由於濕地是環境優良的『指示燈』,撓力河保護區雁窩島濕地所在的八五三農場因此被授予『國家級生態農場』稱號,濕地保護也讓職工群眾嘗到了甜頭。

  『濕地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維護區域生態平衡、調節區域內小氣候的功能,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教授於洪賢表示,『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強化生態保護,兩者是共贏的。未來,應大力引導保護區周邊農田發展生態農業,最大限度減少農業生產對濕地水質的影響。』

  八五三農場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職工富、城鎮美的有力抓手,對耕地進行保護性耕作,秉承『農業為基、生態為骨、文為魂、旅為體』的理念,打造『紅興隆·雁窩島』榜單產品,『濕地美』『生態美』『八五三美』已成為區域名副其實的生態樣板。

  『濕地裡有像千屈菜、黃菀、蘆葦和菖蒲這樣具有藥用、觀賞和蜜源等經濟價值的植物。同時,濕地還會對當地氣候產生深遠影響。』王廣鑫說。

  在撓力河濕地和完達山餘脈山地等多種自然因素相互作用下,五九七農場就形成了極為獨特的小氣候。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這裡的林果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

  『濕地在發揮其生態價值的基礎上,還有巨大經濟價值可供開發,我們正積極探索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利用。』王金武表示。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縱貫三江平原的撓力河濕地,正在流淌著一曲幽美和諧的生態樂章。

責任編輯:郭麗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