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龍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生金』
2023-08-21 07:42:53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丁燕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8月21日訊 『穆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的每1元錢,就有4毛2分是科技型企業貢獻的。』牡丹江市委副書記、穆棱市委書記賀業方說。

  『近年來企業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37項,連續六年保持經營業績穩步增長,高質量支橕龍江創新發展。』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鵬介紹道。

  在全省創新發展大會上,與會代表們的精彩發言,讓龍江人真切感受到科技成果『轉』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力量。

  科技創新是產業建圈強鏈的『關鍵增量』。日前,記者走進龍江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發端、落地端、中轉端,透視各端口如何讓科技成果轉化不斷『開枝散葉』『落地生金』的。

  科技創新打通企業發展『任督二脈』

  哈爾濱松北(深圳龍崗)科技創新產業園內,坐落了多家實力不俗的科技企業。作為『專精特新』企業的哈爾濱凱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納科技』)便是其中典型。

  凱納科技已成立27年,專注於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在供排水、環保等民生領域的應用,有國內領先的物聯網開放平臺,是國內智慧水務領先企業。

  走進公司一樓智慧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碩大的弧面屏,『這是我們研發的供水大數據平臺。』綜合部員工黃曉慧說,平臺覆蓋智慧供水的全過程,利用實時數據,提高供水行業的管理能力,降低能耗、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推出智慧泵站新標准,引領行業進步產業昇級。另一側,是凱納科技的核心拳頭產品——泵站智慧管理系統。

  『公司研發的智慧水務包括凱納泵站智慧管理系統,已在全省推廣應用。沈陽市也全面采用了該系統。北京、深圳、合肥也主動上門尋求合作。』副總經理何軍軍自豪地說。

  凱納科技之所以能做好智慧供水的大文章,源自於企業對研發的高度重視。2018年,公司與哈工大譚久彬院士成立智能制造數據采集院士工作站。去年,又與哈工大合作成立博士後工作站,目前站裡有多位博士。

  『我們與哈工大的三個學院合作,成立了智慧水務產業技術研究院,為智慧水務全產業鏈提供技術支橕,引領配套產業發展。』董事長田立坤說,公司已在西安、杭州設立研發中心,在三亞設立科貿中心。

  『公司現有230餘名員工,其中科研人員超80%。近年來,公司每年將銷售總額的10%用於研發,僅去年上半年就投入4000多萬元。』田立坤說,公司成立以來,在研發上已累計投入超過2億元。

  凱納科技還與華為總部合作,進入華為生態系統,研發出物聯網容器,完全國產化實現自主可控,在華為平臺出售。截至目前,該公司先後承建國家級重點信息化項目5個,省市級科技項目10個,取得50餘項發明專利、100餘項軟件產品著作權及科技成果證書,其中5項獲得國家級獎項,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系列。

  紮根龍江創業28年,田立坤認為,科技成果轉化一定要有企業和企業家來參與,把企業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核心載體,會更高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企業和企業家是最關注市場的,了解市場的需求和應用。另一方面,企業更需要可持續發展,需要市場回報,需要產業化、市場化。』

  『讓技術成果真正活用起來』

  一個多月前,43歲的齊齊哈爾大學教授王志剛再迎高光時刻:團隊研發的谷氨酸母液無害化處置與利用技術成功實現產業化,專利權轉讓金額達2000萬元。

  這個技術為啥這麼值錢?這要從味精產業說起。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全世界97%的味精產自中國。味精生產中帶來的高污染問題,一直是行業發展的痛點。

  谷氨酸母液無害化處置與利用技術,可有效解決困擾味精廢棄物治理的『世紀大難題』:在室溫條件下,加入微生物餅劑,一噸味精廢水中產生的300公斤廢料經8小時發酵,可轉化為200公斤蛋白飼料。

  『這是目前為止,最值得我驕傲的一項技術。』接受采訪時,王志剛語氣中難掩興奮。

  37歲就評上正教授,但接下來的科研路到底該咋走?王志剛曾有過迷茫期。好在,一年的外訪經歷給了他明確的答案:『要讓技術成果真正活用起來,服務社會創造價值。』

  2018年,他和團隊用4項專利打開了成果轉化的『大門』。2019年微生物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乘著行業的東風,王志剛團隊在業內已小有名氣。2020年,團隊的技術專利轉讓金額飆昇至500萬元。

  『科技成果轉化要注重企業的應用場景、看企業的需求。大企業對技術的需求是一個鏈條,而不是一個點。所以,科研團隊要服務企業整個鏈條的完整性。另外,對應產品市場標准不再是一個基礎。』王志剛說,目前我省通過政策支持、獎勵激勵等構建起成果轉化的良好生態環境。

  『科技紅娘』助更多成果轉化『開枝散葉』

  一個看上去不起眼的靠墊,竟是亞麻石墨烯加熱遠紅外理療靠墊;衛星遙感農業大數據平臺能實現精准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慧化決策,可提供時空精准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走進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省工研院)成果展廳,一件件產品彰顯著龍江『硬科技』實力,講述著省工研院科技成果轉化的故事。

  科技成果轉化鏈條長、環節多,從創新端到轉化端再到產業端,需要將人纔、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資本等要素有效鏈接。為此,2013年省政府與哈工大共同組建了省工研院。

  10年間,省工研院共孵化服務科技型企業400餘家,經這裡輔導培育、備案成功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佔全省的80%。

  『公司相繼獲得省制造業「隱形冠軍」企業和省「專精特新」企業雙項稱號,得益於省工研院的輔導。』哈爾濱艾拓普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注水采油『代人神器』覆蓋我國各大主力油田。企業負責人表示,在省工研院的支持下,艾拓普不僅場地不用愁,還享受到投融資對接、政策解讀、財稅指導等方面的專業服務。

  省工研院院長付強有極強的洞察力,善於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在他看來,一項科技成果從問世到商品化,在實驗室階段只完成總進度的不到20%。如何降低產品成本、提高質量、拓展市場,這些能力都是高校老師所不具備的。為了破解這一瓶頸,去年省工研院全員通過經紀人資格考試,打造一批懂科技、懂市場、懂產業、懂資本、懂管理的復合型人纔。

  科技創新政策的有效性、針對性,也是付強關注的焦點。目前,省工研院正梳理科技創新政策『乾貨』,著手打造『政策計算器』,對企業進行精准投喂。『有了這個數據庫,輸入關鍵詞,就能為企業找出相應的政策扶持內容,讓惠企政策真正「落地生金」。』付強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責任編輯:強銳
相關新聞